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漳州小吃大全_漳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1:51

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是闽南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海岸地区。

特色小吃有:南胜咸水鸭绿豆粉粿、漳州卤面、豆花、芦溪咸菜、手抓面、猫仔、蚝煎、鱼丸、南胜麻

沙茶面、锅边糊、四果汤、五香、润、肉粽、三角饼、指头饼、土笋冻、仙草、石花、漳州小吃“鸡仔胎”、

干拌面、盐鸡、豆花粉丝、海澄双润、白水贡糖、麻糍、豆包仔粿、和合包、面煎粿、三角饼、杜浔酥糖。

鼎边趖

简介

鼎边趖,是闽南一道特色小吃,产自福建漳州,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于台湾当地,以台南与基隆庙口夜市等地所制最为著名。

鼎是「大口鼎」的意思,就是闵南话的「大鼎」和「大锅子」的意思。「锉」则是闵南话「游动」、「蠕动」的意思。「鼎边趖」的材料与河粉、板条一样,都是用米做的,只差在河粉与板条是用的,「鼎边趖」需将在来米磨成米浆沿着鼎边滚一圈,鼎中放一些热水,鼎边用火烧热,一面烤一面蒸。虽然是小小的一碗,内容却是芳香无比,夏天食用特别爽口。

做法

原料:

在来米粉1杯,水200毫升,肉丝40克,虾米1大匙,笋片1/4支,金针8条,湿木耳2朵,芹菜(切丝)2株,盐1茶匙,酒1茶匙,汤头1500毫升,蒜酥1大匙白胡椒粉1/2茶匙。

制法:

1、粉浆料调匀后,煮锅中加2杯水煮沸改中火

2、粉浆沿锅边慢慢淋下成片状,稍凝结时可用锅铲挑起面片并卷成圆卷状,用锅铲在锅中即可切段取出。

3、另将煮锅洗净炒香虾米,再加入汤头煮开。

4、将汆烫过的肉丝等菜料加入,煮开后将面皮放入稍煮即可盛碗。

5、盛碗后表面撒些蒜酥与白胡椒粉食用。

[!--empirenews.page--]

海澄“双糕润”

简介

双糕润,也叫海澄双糕润(百年老字号),因产于福建漳州龙海海澄得名,是当地汉族传统名牌糕点之一。据说已有170多年历史。它是用白糖糯米猪油冬瓜栗子肉、油葱精制的。它的特点是:糕如树胶,气味芳香,甘甜适口,质纯不粘。海澄双糕润是用上等糯米粉调拌白糖水,再撒上糖冬瓜、肥肉块和适量油葱蒸成的佐茶名点。此品清甜可口,营养价值高,令人喜爱。

历史文化

月港民间每逢岁时节日,婚庆喜事,莫不蒸制糯米糕粿,民间称之为“甜粿”,参配红糖者叫“红甜粿”,参配白糖者叫“白甜粿”,“红白甜粿”各有特色。

据乾隆版《海澄县志、卷十六坊里》载:“县口市南市在岐街、东市在新路口,西市在亭下街”,今统称中山路,建县时是一条东往漳浦,西走龙溪的重要衢道,东、西段各树立一座石牌坊,东段新路口称“萃贤坊”(今尚存),西段亭下街称“贞节坊”(已毁);由于过往客人多,小吃店也多种多样,由于“甜粿”耐饿,香甜,生意好,做“甜米粿”的就有好几家。

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设在亭下街“贞节坊”下一家甜粿店,手艺最高超,销路也最好,老板姓白名祥,为人厚道,被尊称“祥哥”,他蒸制的甜粿被称为“祥哥粿”。他在甜米果蒸制技法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首先他要选择最优质糯米,浸清水约一个时辰,然后捞起磨碎,调拌好糖水,十斤糯米配六斤糖,甜粿有上、下两层,下层配红糖,上层配白糖,糯米粉渗糖水后放置石臼中,用吕木杵槌舂,直至糯米糕粘度像糨糊般软润而止。甜粿上、下两层相叠,厚度下层比上层稍高,约占三分之二,糕面撒上糖冬瓜、肥肉块(约大豆大小),微量碎细盐粒,然后装上蒸笼,铺有一重“豆皮”(豆制品)的笼屉里,炊蒸熟透,散热后再撒上炒过捣碎的花生米、炒过的白芝、油葱,用平板稍为压平,最后切块上市出卖。白祥哥每天铁定蒸制三十市斤糕粿,从配料到蒸熟,他一手包办,成品后就全盘交给他的女儿处理了。

[!--empirenews.page--]

卤面

简介

卤面,福建汉族传统风味小吃,卤面在芗城沿传迄今已是千年的历史了。是由各种配料做成卤汤与面团混起来的。口味香甜、滑润、浓郁,是福建省南部沿海漳州市芗城、龙海人民逢年过节,或喜庆寿诞请客的礼食。现在饮食行业,已把卤面列入一项名点。

做法

做卤面的汤料,要精选好的香菇、虾肉、猪肉鱿鱼、笋丝、黄花菜,佐料扁鱼、沙虫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酱、蒜香、蛋丝等。调卤面的汤最好是骨汤或肉汤。特选好的香菇、猪肉等料倒入汤中煮透,然后添加地瓜粉调稠,另加一些冰糖、盐、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润的口感。

进食时,一般先在碗底放些韭菜、豆芽,上面放面条,再与卤汤调拌,任人喜爱加上芫荽菜、蛋丝、胡椒粉或沙茶酱,这样吃起来风味独特,齿颊留香。

[!--empirenews.page--]

猫仔粥

简介

猫仔粥,是诏安一带有名风味小吃,它并不是猫肉煮成的粥,而是一种既为粥品、又是菜肴的传统名吃。主选料是上乘纯白糯米,再辅鲜虾、鲜鱿鱼、肉片、鲨鱼肉片、香菇、炸蒜丁、胡椒粉、猪骨汤等二三十种配料。

猫仔粥通常是现煮现吃。客人在小桌边坐定,摊主在小锅上放上烧沸猪骨汤,再放上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鱿鱼干、虾仁、香菇、肉片等生料,一阵猛火过后,调上胡椒粉、香菜,就煮成香喷喷的猫仔粥。食之,米粒韧嫩,汤清味美,越吃越爱吃。

历史文化

据说清朝年间,诏安城内有户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持家严谨,三对儿子、媳妇以及孙儿、孙女十几口,都谨遵家教,不敢逾矩,俨然有世家风范。长孙成婚后,新媳妇过门三日即下厨房,亲自动手料理全家膳食,自己却只能在厨下吃家人用餐后的残剩饭。

长孙不忍心长期让爱妻受委屈,三餐尽吃那残羹剩饭,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买了几只猫子来饲养。

每天饭后总借口“猫仔粥”,到厨下用鱼、虾、肉等菜肴,快速地为新婚媳妇做好新鲜可口的饭食。

有一回,长孙刚把新鲜可口的稀饭做好,放在桌上,老太夫人就走进厨房检查来了,一脸诧异地问孙子在厨房忙什么。长孙机灵地回答道:“做猫仔粥,把剩饭剩菜掺在一起给猫吃。”因为家中确有养几只猫,老太夫人也就信以为真了。由于做“猫仔粥”要抢时间,用滚汤涮鲜料和饭,加上好配料,香甜适口,新媳妇喜欢吃,小夫妻情意更深,恩爱无比。

时间过得很快,三十年媳妇也熬成婆婆了。老人都谢世后,孙媳妇也当家做主,膝下儿孙成群了。当夫人做五十大寿时,做丈夫的问爱妻想吃什么,她回想起当年情景,沉思良久才说:“很久都没吃‘猫仔粥’了,还是‘猫仔粥’好吃。”做丈夫的欢天喜地说:“这容易,现在不用偷偷煮了,我就去厨下办来。”“猫仔粥”中注满了少年夫妻的情爱,自然鲜美可口,回味无穷。左右邻居听说“猫仔粥”好吃,都来打听怎么做法。就这样“猫仔粥”传出去了。

从此,闽南民间美食就传下了这种用各种鲜料快速煮粥的“猫仔粥”。这种闽南老少都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

[!--empirenews.page--]

绿豆粉粿

简介

绿豆粉粿,是云霄的传统名风味小吃,用绿豆做原料,其质地晶莹晚剔透,柔韧而富有弹性;其口感冰凉滑嫩,爽口而味道鲜美,是云霄人最喜欢吃的早点之一。

做粉粿的手艺相当简单,把浸透泡发的绿豆磨浆,再用清水浸漂几次,然后用纱布滤去豆渣,倒在锅里加上白糖温火边加热边搅拌到熟,再分别舀到杯口大的小碗里,冷却后倒扣装盘,就算大功告成。

其功用清热解毒,消暑而润肺润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厦、漳、泉等闽南一带闻名遐迩,久负盛誉。

历史文化

绿豆粉粿的发源地在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厝仔社。其制作的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据村中耆叟说:埭尾村古以来是个淡水短缺的村,涨潮时海水进入,潮退尽时,南溪水虽淡却浑浊,村民多以自然澄清而用,极少数则采用明矾澄清后食用。清朝康熙年间,社里有位人称:“叔公”的老叟叫甘炮仔,在一次磨绿豆浆时,偶然加入明矾澄清后的水,却发现豆浆逐渐变清,且沉淀为豆粉,取沉淀豆粉煮熟后,却变成透明有弹性的粉粿。而后,甘炮仔即依法炮制成甜、咸两类绿豆粉粿上市,倍受消费者赞誉,于是其做法世代相传。

做法

食材

绿豆粉、明矾、龙脑(冰片)、沙糖、食盐等

做法:

绿豆粉粿首先将晒成粉状的绿豆粉加入少许的糖水,在这过程还会有一个过滤的动作,因为绿豆粉在户外由阳光照射,难免会有灰尘,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动作,还是会过滤出一些小杂质,这种细微的关注,都是对品质的坚持。

绿豆粉粿从加热到完成需要 1 个半小时。刚下锅的绿豆粉粿是白色液体,约略半小时后会呈现状糊状,在这过程中需在加少许糖水再搅拌均匀,这些动作需全凭经验,一小时过后糊状慢慢的变成透明状,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搅拌,注意喔!是不能停的搅拌、再搅拌…。

看似轻鬆的动作,要搅拌这一锅的绿豆粉粿需花费大量的力气,尤其是变成糊状之后,除了要注意不能让锅底结块之外,还要使劲的搅,这样完成的绿豆粉粿吃起来才会有弹性的口感。

在这个搅拌的过程中,因为力道的关系锅子里的绿豆粉粿会出现「趴、趴」的清脆声。当然要完成粉嫩粉嫩的还需要做最后衝刺 - 使劲的搅拌、使劲再搅拌…。

当锅中绿豆粉粿变成晶晶亮亮的时候,即表示完成了熬煮的阶段了。老闆说年纪大了不想太「操劳」,一般夏天大约做两锅的份量而已。老闆迅速的将热呼呼的绿豆粉粿直接装盒,装盒在一间小小的仓库进行,我一进去第一眼瞧看到一部冷气(感觉有一些奇怪),后来,老闆跟我说这一台冷气是给绿豆粉粿吹的。夏天天气炎热,下午完成的绿豆粉粿需要隔天早上才会拿去贩售,下午至晚上期间为了保持绿豆粉粿的品质与新鲜,在这一个小房间会打开冷气给绿豆粉粿「吹」(当作冷藏作用),就这样真诚的绿豆粉粿才是真正完工,也是即将展开品嚐美味的阶段了。

[!--empirenews.page--]

云霄水圆仔

简介

云霄水圆仔,又称大肉丸。是用新鲜的猪腿赤肉作料,佐以钱露、卤味加工而成的。它色泽洁白,脆嫩鲜美。据传,云霄水圆创刊是从广东潮汕传入的。此后,制作方法经云霄人改造,遂形成独特的风味。它选择赤肉特别讲究:定要宰后不超过半小时,神经组织尚未死亡的肉,并且宰前不能让猪奔跑,否则肉将失去粘性,制成圆仔不脆嫩,味道也大为逊色。

[!--empirenews.page--]

枕头饼

简介

枕头饼,是福建漳州平和县南胜汉族名点,属于茶料甜点。长条状外形,长约一寸八分,大小与小指头相近,形似枕头,故而得名,它新颖别致,小巧芳香,常被用来做赠品。原来自福建漳州,是百姓逢年过节的必备茶点和馈赠远方亲友的特色礼品,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朝廷贡品。

历史文化

枕头饼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相传最初为明太常典簿李文察府中茶点。李文察,字延谟,平和县琯溪侯山(今平和县小溪镇西林村)人,著名音乐理论家。李文察历任辽州太守、晋州太守,因“进奏乐书”,得嘉靖皇帝赞许,招任太常典簿。

万历年间,李文察告老回到侯山老家,为了宣示“京官”气派,他从京城带回一位制饼师傅,要这位师傅制作一种与众不同的糕点,供府中酒后茶余之点心,并作为招待和馈赠亲朋贵宾的礼品。这位师傅心灵手巧,别出心裁地做“枕头饼”。宫中贵人品尝之后,极为赞赏。“小溪枕头饼”被钦命为贡品进贡朝廷,以后开始传入民间。

做法

原料

精粉500克、蜜枣50克、猪肥膘肉100克、芝麻、75克、白糖350克、冬瓜糖50克、花椒盐3克、猪油200克、花生仁75克、花生油800克

过程

1、精粉倒在案板上分两份,取150克加入猪油100ml,氖匀搓成卜油酥面团,静置半小时后,搓成长圆长条,摘成20粒面剂。再将350克而粉加入猪油l00克清水130克揉匀,搓成水油面团,摘成20粒面剂,把水油面包入干酥面擀成酥皮。

2、把猪肥膘肉、冬瓜糖、蜜枣分别切成小丁。花生仁、芝麻分别炒熟研末。将上述原料混合加入白糖、花椒盐拌匀成馅料分20份。

3、左手托皮,右手拿汤匙舀一份馅料,提成枕头形的生坯。

4、炒锅置中火上,倒人花生油至成热时,将生坯放入油锅中炸,两面呈浅黄色至熟,捞出即成。

要领

制干油酥,既不太硬,又不太软,以硬中带软为宜。包时要捏紧不露缝。炸时要掌握好油温。

[!--empirenews.page--]

闽南糍团

简介

每逢春节,闽南农家有做糍团的习俗。特别在夏季,冰凉爽口糍团,质地柔滑,可解暑气。

做法

(1)将糯米洗净,去砂和其它杂质,置清水中浸泡半天后沥干。然后碾成粉末,加水揉搓成团,以手指轻按,粉团有柔软的感觉为准。再把米粉团分别搓捏成12个圆球,按扁后放沸水中焯至上浮,放钵中,用煎匙或光滑的木棍趁热搅散,越散越好。最后搁3小时,凉后即可。

(2)把芝麻放在炒锅内炒熟,凉后和白砂糖拌匀。

(3)用筷子或汤勺把制好的糍团取下一小块,在馅中滚一下,沾满芝麻和白糖,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杜浔酥糖

简介

杜浔酥糖,又名漳浦酥糖,是福建漳州市的一种汉族传统甜点。因产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杜浔镇而得名。主要原料是花生仁、蔗糖、麦芽糖、猪粽头肉等,口味酥脆,工艺是炒、熬、煮。

历史文化

“杜浔酥糖”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的“花生糖”,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著名的战国时代,战火连连,于是许多富余人家躲避战火之前,将白砂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后切成不规则的小块带在身上充当补充能量的干粮,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1279年,南宋末年赵宋皇族后裔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流亡避难于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赵家堡,隐赵姓改黄姓,开始了隐居生活。赵氏皇族因为长途跋涉,需要高能量的干粮,于是不经意将宫廷中传统制作酥糖的工艺带到了福建漳浦。这种宫廷酥糖,运用精选的香酥花生、白砂糖、土猪油、葱头为主料,经一拣、二炒、三熬、四煮、五凝、六切等古法手工流程,制作出的酥糖,有着“酥、脆、香、甜”的特点。

清康熙年间,漳浦人蔡世远以及其侄蔡新相继成为乾隆、嘉庆两代的帝师。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在朝任职50年,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叔侄二人在职均非常爱吃家乡的酥糖,常托人从漳浦杜浔镇捎带酥糖进京,以此特产馈赠官员好友。乾隆皇帝嘴钻胃刁,只见酥糖呈金黄色,花生粒粒饱满,猪油葱香扑鼻,一咬香脆可口,回味无穷,对杜浔酥糖可谓赞不绝口。杜浔酥糖渐渐地受到官员和皇族地追捧,风靡京城,成为茶点佳品。经帝师蔡新的推荐,嘉庆皇帝后来命宫中御厨仿制杜浔酥糖,改进工艺,成就了后来同样著名的“北京酥糖”。

1000年来,漳浦一带的传统酥糖制作一代代传承下来;尤其近100多年来,漳浦的“杜浔酥糖”因口感香脆而红极一时,成为地方特产,远销海内外市场,被当时西方人誉为“东方巧克力”。

[!--empirenews.page--]

闽南春卷

简介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历史悠久。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现在有关春卷的谚语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天,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历史文化

相传福建百姓为了感谢郑成功,每家出一道菜来招待他。郑成功为不负百姓的厚爱,在一张烙熟了的面皮上夹入每家的菜,卷起来吃。这便有了后来的春卷。在清明节临近的那段时间,很多闽南人家里都会做这种春卷,因为海蛎是这种春卷的材料之一,清明节临近这段时间海蛎是最肥美而不腥的。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