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小吃大全_三明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1:51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强城市,福建省的重点林区,也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和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泥鳅粉干
简介
泥鳅粉,是三明的一道特色小吃,以泥鳅煮粉干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泥鳅粉从选料到加工,都是很讲究的,首先要选用从不受污染的水田里捕捉来的活泥鳅,不能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抓来后要放在清水中养1-2天,让它吐尽泥味。煮前1-2小时,还要给泥鳅喂少许食盐、酒糟、味精,使调味品的味道进入泥鳅体内。
煮泥鳅时,先在锅中放入冷水,把洗净的泥鳅倒入锅中,让它在冷水中游动,然后文火烧锅,使泥鳅在游动的状态下被煮熟,这样煮出来的泥鳅又软又滑。泥鳅煮熟后,在泥鳅汤中加入烫过的上好粉干和生姜、腌菜、红酒等调料,即可食用,正宗的南霞泥鳅粉干,讲究嫩、香、软、滑、鲜,无怪乎其名声远扬了。泥鳅煮粉干,不仅可以一饱口服,也有食疗的作用。
做法
食材:
粉干500克,泥鳅250克,家制酒糟50克,虾油5克,鸡蛋2个,茶油50克,精盐5克,熟猪油25克,芝麻油5克,味精10克,料酒75克,胡椒粉3克,生姜3片、葱3棵,骨汤1000克,荜拨少许。
做法:
1.将泥鳅洗净放入盆中,加入茶油、家制酒糟、鸡蛋液、生姜喂养2-4小时。
2.粉干用开水烫软待用,葱白切段,葱叶切花。
3.喂养好的泥鳅用清水冲洗一下,倒入大盆中调入精盐、味精、料酒、荜拨,放在蒸笼中用旺火蒸30分钟,至泥鳅肉质软烂起锅备用。
4.炒锅置火上,下猪油烧热,用葱白、生姜煸出香味,再下酒糟煸香后下虾油,冲入骨汤烧沸,然后再将烫过的粉干放入蒸好的泥鳅中煮开,调入胡椒粉、料酒、芝麻油,撒上葱花装盘即成。
小贴士:
1.泥鳅应煮至软烂、能保持泥鳅形状即可;
2.粉干煮好后,放泥鳅稍搅拌即可;
3.煮好后,若将桂叶边烧焦后下入汤中,则风味更佳。
[!--empirenews.page--]蕨须包
简介
蕨须包,是福建明溪县汉族传统名点,当地又称客秋包。
做法
将煮熟的菜芋去皮后捣烂,与蕨粉(地瓜粉、木薯粉)揉和,以水粘手即可捏成薄胚。馅则因料异,多用香菇、红菇、冬笋、虾肉、干贝、精肉、豆芽、韭菜、葱、蒜、豆腐干等,包成菱状、蒸、煮皆宜。熟后酱油、味精、猪油。具有皮薄馅、滑嫩易嚼、鲜美不腻、四季皆宜的特点。
[!--empirenews.page--]烫嘴豆腐
简介
烫嘴豆腐,是沙县的著名小吃,食时烫口,汤味香纯、清香。
沙县“烫嘴豆腐”主要材料是新鲜豆腐、干黄花菜、花蛤干,配料是独特的、秘而不宣的,各店家都有自己的保留调味品。但是,“烫嘴豆腐”的制作过程却简单,只是把各种主配料一起投放在汤锅里,技艺要点就是小火慢炖出老汤;也只有这样,煮好的豆腐才能保持口感有嚼劲的同时又不粗糙干涩。
做法
原料
猪筒骨、海鲜干货、豆腐、蛤蜊
配料
鸡精、胡椒粉
盐步骤
1.筒骨事先焯水洗净,干海鲜洗净,蛤蜊事先用盐水浸泡
2.将筒骨,海鲜干货一起入电炖锅煮开,转小火慢熬一小时
3.加入豆腐继续熬煮一小时
4.加入蛤蜊煮开,点入鸡精,胡椒粉即可
小贴士
1.豆腐宜选用非石膏制成的,否则口味不够清香;
2.原料搭配要适当,特别是豆腐与猪头骨相比,豆腐要多些;
3.火候的掌握也很关键,豆腐炖制时间一定要足,反之口感不佳。
[!--empirenews.page--]蛋菰
简介
蛋菰,是三明的特色小吃,用鸡蛋制成。
做法
将鸡蛋加少入许食盐和适量温水,用筷子反复打散,然后把猪肠一头用线扎紧,将蛋从另一头灌入,满后用线扎牢。之后握蛋肠一头的线,放在锅中约50度的水内来加摆动,待至水沸时,立即将蛋肠取出,切成半寸长的小段,备用。烧汤时,将肠段投入,佐以香菰、红菰等配料,加少许味精、食盐、葱花等,煮至蛋肠两头呈磨菰形时,起锅即成,清淡爽口,为宴客佳肴。
[!--empirenews.page--]宁化鱼生
简介
鱼生,又名生鱼脍,是宁化的传统名菜,历史悠久。宁化鱼生不用鲤、鲫,而是取鲜活大草鱼,大概两三斤重,厨师右手用毛巾裹住鱼头,左手持刀快速除鳞、开膛去内脏,冲洗干净后就不再下水。然后将鱼放在另一干净砧板上,去头尾,劈成两片,再去中骨并剥皮,最后擦干血污放在第三块干净砧板上,横切成有透明感薄片,抹上麻油即可。
历史文化
鱼生不仅是宁化的名吃,也是中国的传统名菜,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了,鱼生在中国史书记载中称为“脍”或“鲙”,因此,鱼生又被成为生鱼脍,《诗经》中“庖鳖脍鲤”即是明证。
为了消除生肉的腥臊,古人用调料佐食,如周人春天食脍要加葱,秋天食脍要添目芥酱,即《礼记》中记的“脍,春用葱秋用芥”,而唐代食“生鱼脍”已发展为一种时尚,大概在宋代达到巅峰,当时不但诗人文豪都有一手绝妙的制作鱼脍技艺“操刀响捷,若和节奏”,后来甚至连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能手。
文献中有名鱼脍达38种,如“鱼鳔二色脍”、“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等等。只是到了明代,《本草纲目》对鱼生有异议,明清以后,食“鱼脍”之风才渐渐衰落。不过中国沿海地区,尤其广州一带,好食生鱼片者仍大有人在。
[!--empirenews.page--]碧玉卷
简介
碧玉卷,是福建泰宁著名的小吃,俗名叫做“韭菜糍”。碧玉卷以大米和韭菜为原料,将二者混合磨浆,用油烙成薄饼,卷入香菇、熏肉、笋丝、豆腐干等馅料,煎成筒状,油软润滑,色香味俱佳。民间用“报春淑女收画卷”的佳句来形容碧玉卷的美妙。
历史文化
相传北宋年间,邑人叶祖洽,家境较为富裕,小时勤奋好学,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他十六岁时隐居到离县城一百多里外,今属邵武大埠岗管辖的道峰山龙泉岩潜心研究经史,北宋熙宁二年,叶祖洽晋京赴考时,其母用韭菜、大米做成碧玉卷,为他饯行。叶祖洽赴京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后,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又大摆碧玉卷筵席宴请亲友,从此,“碧玉卷“声名大振,成为数百年来久传不衰的风味小吃。
做法
原料为纯真的大米和碧绿的韭菜。制作时将大米泡入清水之中,约二、三小时后,再将韭菜切细,将大米和韭菜拌匀,用磨浆机或石磨磨成翠绿色的米浆,用旺火烧热铁锅,放入油料,用小勺子一勺勺地将米浆倒入铁锅里摊平烤成薄薄的韭饼,再在薄饼上抹些油料,放上馅料,卷成筒状,由于薄饼颜色碧绿,酷似碧玉,故誉为“碧玉卷”。制作这种碧玉卷的陷料十分讲究,有的用香菇丝、鲜笋丝、腌肉丝、配上薤子、辣椒粉、味精、香油炒成馅料,吃起来别有风味。这种风味小吃,趁热食之,香软润华、咸辣可口、色香味俱全。
[!--empirenews.page--]沙县板鸭
简介
沙县板鸭,是沙县的传统美食,民间称为“腊鸭”,其源远自三千年的周朝,是鲜鸭经过腌制、板晒定型等程序制作成的咸鸭,和咸水鸭不同,其要经熏烤,皮黄肉红,肉鲜香而肥嫩,蒸后可食用,也可以作为菜肴原料。
历史文化
早在周代,就有将鸡鸭鹅肉类腊制的做法。其名叫“腊”就是指生产制作此类食品时间在农历腊月,朝廷中曾设有“腊人”一职,掌管加工干肉的事务,加工方法一般是将肉抹上盐姜等作料腌制后风干、晒干或烘干,使肉脱水,延长保存期,食时过蒸切块即可。现在沙县腊鸭的传统做法,同以上所述大致相同,但在配料上略有增减,烘烤的方法也更加讲究。
有人作诗赞叹沙县美食板鸭说:“农事冬闲毕,相道做板鸭。椒盐接匀透,竹撑似琵琶,炭火融融烤,香气徐徐发,皮酥肉油润,配酒最堪夸。”
[!--empirenews.page--]芝麻咸饼
简介
芝麻咸饼,是三明市的传统小吃,香酥可口,兼有肉色、烤饼之优点。
做法
面粉加少许食盐、味精、用水搓和,以不粘手为度,制成圆饼,里面裹以馅(精肉、韭菜、虾干),饼的一面撒芝麻压实。然后把铁笼盛木炭火置入缸中,烤烫缸壁后即取出,紧握将饼无芝麻的一面,依次贴在缸内壁上部,用少许清水撒入,并紧盖缸口,使饼烤熟。
开盖后,复将铁火笼放入缸,使饼烤酥滋出芝麻香味,取出火笼,用铲刀将饼铲下即可。
[!--empirenews.page--]沙县烧卖
简介
烧麦,是著名的汉族小吃,历史悠久,沙县烧卖皮薄个小,制作时在面粉中掺入部分木薯粉,蒸熟后皮呈半透明状,晶莹剔透、小巧玲珑。烧卖对馅极为讲究,虾仁、瘦肉、冬笋、香菇、粉丝是少不了的。食用时佐以天然调味品豆豉油,咸淡酸辣可由食用者自行掌握。除了咸烧麦,沙县夏茂镇还有一种甜烧麦,外形相同但馅是甜的,是用白糖、饼丁、紫菜、桔饼丁、碎花生等制成。
历史文化
烧麦产生于宋元时期。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载:“烧麦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沙县烧麦源于山西太原,古称“稍梅”,因收口处褶皱簇拥,形似梅花,故名。后制作师傅移居沙县,传承至今,后因 语音变易称为烧卖(烧麦)。在沙县12.8小吃文化节“小吃技艺大比拼”中,做烧麦皮的师傅们动作之神速令人眼花缭乱。沙县烧麦的皮除了最初一道工艺是靠压面机压成,绝大部份是靠手工擀制的,成品晶莹剔透,似吹弹可破。
做法
包馅也是一门绝活,小小的皮中,被塞了大大的馅,而且动作极快,转眼间一屉屉的烧麦便层层叠摞起来。与常见的烧麦不同,沙县烧麦上收口朝下的!
沙县美食烧麦与国内其他地方烧麦不同之处有五:
⑴其他地方烧麦皮坯是温水或热水和面,沙县烧麦是选用精面粉冷水和面;
⑵其他地方烧麦蒸时是收口处朝上竖立放在 笼上蒸,沙县烧麦蒸时收口处朝下蒸;
⑶其他地方烧麦大如酒杯,沙县烧麦小如山枣;
⑷其他地方烧麦擀制皮坯时拍粉用面粉或玉米淀粉,沙县烧卖用木薯粉拍粉, 木薯粉熟后透明,其他则不然,加上蒸熟后刷上猪油,晶莹剔透,诱人食欲;
⑸沙县烧麦食时需蘸沙县特有的豆豉油调味汁。
后人有诗咏曰:秦晋北食古,闽中麦初黄。水晶皮莹亮,银粉馅脂香。笼揭氤氲漫,气飘味悠长。豉油食不忘,岂叹世路难。
[!--empirenews.page--]沙县扁肉
简介
扁肉,是沙县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其实就是馄饨,名字不同,做法也有特别之处。扁肉的肉馅制作时不用刀,而是把鲜肉用特制的木棒敲打成细腻的肉泥,包制扁肉的面皮也薄,约合饺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扁肉吃起来,面皮嫩滑,肉馅爽脆有嚼头。
沙县扁肉因其馅料、汤料、吃法、调味上的差异,分为煮扁肉、炸扁肉、炝扁肉、三鲜扁肉、虾肉扁肉、扁肉面等20多个品种。它的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1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可想而知这皮有多薄。馅肉选择的是健康肥壮生猪的前后腿瘦肉,肉质新鲜红润,肌肉紧缩,有弹性,并去掉皮骨、筋头和肥膘。最特别的是在皮、馅里加碱,这样一来,皮坯变得更有弹性,且不易酸败变味,馅料则增加吃水量,脆嫩有味,嚼劲十足。煮熟后,晶莹通透的扁食,载沉载浮于白浓的高汤上,再撒上翠绿的葱花,清香扑鼻,诱惑难当。
历史文化
南北宋之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李纲(1083~1140)一度被贬到沙县负责税务,他很喜欢沙县的扁肉,曾用他的生花妙笔写诗称赞过沙县的扁肉:“浑沌乾坤一包中,常存正气唱大风。七峰叠翠足娱晚,十里平流任西东。”至今仍传为佳话。
根据实地考察得知,沙县扁肉有的是用福建的著名特产“燕皮”包制而成的,故有“扁肉燕”之称。燕皮是将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制成的薄片,创于清末光绪年间,其特点是薄如纸张,色泽洁白,韧而有劲,久煮不烂。因柔软滑润,细腻爽口,富有燕窝风味而得名。
做法
沙县扁肉的原料:半斤新鲜猪瘦肉,扁肉皮三四两(越薄越好)。
做法:
一、肉用棒槌敲打,最好是扁平厚实的木棒,也可用擀面杖,打得像肉泥即可。
二、在肉泥里加入适量盐、味精或鸡精搅拌均匀。
三、像包馄饨一样包馅料。
四、锅里的汤水最好是事先用猪骨熬的汤,汤滚后放入扁肉,待那清澈的或微微带点乳白的汤汁冒出一个个小巧的扁肉,漂浮锅面片刻,放入少许葱油就可进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