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抚顺小吃大全_抚顺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3:59

抚顺市,素有“煤都”之称,三面环山,是一座美丽的带状城市。

特色小吃有:满族八碟八碗、豆面卷子、羊汤、波浪叶、吃包儿饭、酸菜炖五花肉、麻辣拌、苏耗子

包儿饭

简介

包儿饭,又称“吃包儿饭”、“吃乏克”、“吃菜团子”。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这一作法在明朝刘若愚《酌中志》中就有记载:“又以各样精肥肉,、蒜锉如豆大,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1] 。”后慢慢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并被满族吸收改造,形成了满族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历史文化

关于吃菜包的来历有种传说是,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带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抚顺,将抚顺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一围就是好几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给他们做饭吃。等到打了胜仗,拿下了抚顺城,老罕王没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挥八旗兵乘胜追击明军。说来也巧,大兵开拔时,老百姓刚刚做好饭。军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饭,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发了。可是有一家媳妇看到饿着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对住在她家的几个兵说:“有办法了,你们可以把饭带上,在路上吃”。那时候,哪有带饭的工具,这几个当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说:“你这个小媳妇尽说瞎话,这饭我们怎么带呢?”那家媳妇见当兵的不信,也没说话。只见她把屋外一些刚晒蔫巴的白菜叶子用水洗一下,铺平,把已经做熟的带有肉菜的饭盛上一勺子,用菜叶一包,做成大菜团子,交给这几个士兵每人一个。士兵们以惊喜感谢的目光看了一眼这位聪明的小媳妇,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老罕王为了追击明军,没让士兵吃饭,他自己也没吃饭。等到他领兵追出几十里路之后,又遇上了一场大雨。这时候,老罕王和他的队伍已是人困马乏,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饭。然而大雨刚过,地是湿的,些是湿的,根本无法做饭。这时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饿又没有办法。那几个带着菜团子的士兵见到老罕王的样子,纷纷将自己怀里的菜团子献给老罕王。老罕王双手捧着菜协和子大口吃起来,俗话说:饥时糠如蜜,饱时蜜不甜。老罕王在饥饿难忍的时候,吃上这菜团子,别提有多香了。他吃饱以后,问这菜团子是哪来的。这几个士兵如实向他做了汇报。老罕王听了以后,一拍大腿说:这媳妇真聪明,今后咱们打扰时就不会挨饿了。

从那以后,凡遇行军打仗,老罕王就让老百姓做菜团子给士兵带上。这一作法慢慢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形成了满族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做法

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团型,双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叶、饭及菜等常因季节变化而有选择。

[!--empirenews.page--]

满族羊汤

简介

满族羊汤,而满族羊汤在东北最正宗的吃法当属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这源于羊汤做法的地道,味道鲜美,膻味纯正,如果羊汤没有膻味,那就不是纯正的羊汤。喝羊汤的起源应该是古三晋时期就已经有了,正宗根源应在山西曲沃古晋都,清朝后期逐渐传入东北,经过300多年的演变,逐渐变成今天的吃法。

满族人喝羊汤喜欢山羊,这是因为山羊的膻味足,棉羊不膻,口味当然就不行了。而羊又是食草动物,属天然绿色食品,肉不腻,人吃了不会增加脂肪。

每年的伏天,在辽东有这么一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杀羊去瘟灾”。就是说三伏进入立秋,湿度大,天气热,人们杀羊喝羊汤可以达到大汗淋漓,驱瘟去署,也是为了身体健康“抢秋膘”。在70年代,再困难的家庭,这个时候也串联几家共同买一只羊杀了,然后大家一分,回家熬羊汤,一家老小大喝一顿。

满族羊汤的正宗喝法是:羊杀好后,把羊卸成小块,入锅,大的骨头需要砸开,这样熬出的汤有味,待羊肉烀好后捞出。然后将下水(下货)翻洗干净,另锅煮熟。一般烀肉需要3个小时左右,肉捞出后,把肉拆下,骨头继续放在锅里熬,这时的汤呈乳白色,下一步把拆下的肉(切成微小块),集中装在一个盆里,把下货(肚、肠、肝、肺)和块(杀羊时用盆接血然后煮熟切成小块)连同拆骨肉装在碗里,用滚烫的羊汤浸热,加入适量羊汤,再加精盐、味素、辣椒面、葱花、香菜就可以了,根据客人的口味不同,还可以调以芥末油、辣椒油等,喝羊汤,就火勺,一顿正宗的满族羊汤保管你喝个够,吃个饱,出个透(汗)。

羊汤既全羊汤。现在的满族人是古老游猎女真人的后裔,传统的喝羊汤对满族人更是情有独钟,在其影响下,乃至喝羊汤已成为东北各族人民不可或缺得食俗。

每到炎热的夏季,杀上一只羊,熬成羊汤,喝上几碗,不仅能消暑去病,还能健身壮体。具体做法是:挑选膘肥体壮的羊,尤山羊为上,杀死退毛净体,取出心、肝、肺、羊血等内脏(称下货),洗涤调制干净,连同羊骨羊肉同锅熬煮,此汤则称老汤。待羊汤及羊下货熟后捞出,撕碎和切碎,就可备用做羊汤了。喝时,将碎羊肉和碎羊下货放入碗里,倒入老汤,再根据个人的习惯和喜好,选放辣椒面、香菜沫、葱花、精盐、味素等就可以喝了。

羊汤做法简单,风味独特,老少皆宜,是世居东北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empirenews.page--]

麻辣拌

简介

麻辣拌,是辽宁省抚顺的特色美食,主要油土豆海带结、豆皮、丸子、鱼丸、甘蓝、宽粉、茼蒿、白菜、闷子、豆泡蟹棒蘑菇素丸子(又称红丸子)等原料组成,和麻辣烫原料相似,不过是在煮过后沥干水分,加盐,陈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等拌匀后食用, 是抚顺人在引入麻辣烫的基础上发明的,非常受欢迎,有甜酸口味、麻辣口味、咸辣口味等等,而且口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进行调配,还有九叶粉之类的,现在辽宁周边也有相应的麻辣拌出现。最早出现在各个中小学校门口,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历史文化

麻辣拌的起源是在辽宁省抚顺市,时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劲风正在猛吹抚顺这个老重工业城市的时候。那时抚顺市约有国有企业职工66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90.8%,这些人里,在94年以前下岗的就占职工总数的38.07%。然而94年的时候这阵风还没刮完呢,所以一直到上个世纪结束的时候抚顺市闲置劳动力已经积累到将近一半。那时候,抚顺是个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的重工业城市,下岗职工都是来自煤矿,钢铁,纺织,电力和建筑部门的,下岗职工掌握的技术单一,而且还大龄化,加之民营资本极其薄弱,很难立即实现再就业。在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市政府是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渠道去解决问题。其中就有一条是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但是创业需要资金啊,由于那个时候国企改革还在过渡期,市财政也承担不了这部分资金,所以就都得靠这些下岗职工们自己去摸爬滚打了。插一句,现如今抚顺市多数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家,也大多是那个时候起步的。下岗职工们连固定收入来源都没有,创业之不易可想而知,进而是创业之途径也可想而知,只能做点小本买卖,卖菜摆摊推车送货,多数人没有店铺,大家可以闭眼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抚顺城市那种“灰色繁华”的景象。

那个时候四川的麻辣烫已经进入抚顺,市内就能有那么十多家四川麻辣烫店,因为其麻辣口感适应一部分人喜好,加上它价格低廉,所以很快就遍及全市了。这个东西一火,从业的人数也就开始多了,因为这个东西成本小,利润高,没有复杂的管理程序,正好适合那些家里夫妻两人都下岗的家庭,所以一时间多出了不少夫妻店卖麻辣烫的。但是市场规律就是这样,竞争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过度竞争,一旦过度竞争了,这钱也就不好赚了。这么多家卖麻辣烫的,怎么才能赚到钱呢?于是就出现了一对聪明的夫妻,他们想,这麻辣烫毕竟西南地区流传过来的,它应该更适合那边人的口味,我们在东北,地方不一样,口味应该是有差别的,如果说能把这麻辣烫改得更加适应东北人的饮食特性的话,咱们是不是能卖得更好呢?东北人的饮食特征是怎样呢,就是为了适应天寒地冻的气候条件,增加自身的温度和抵抗能力,惯吃多油多盐和刺激程度高的食物。但是多放油和盐也有点儿亏,因为麻辣烫有汤,有稀释作用,所以为了让这个麻辣烫的口味更重一些,干脆不加汤了,原料煮熟了直接拌,这样还降低了不少汤的成本!可是没有汤之后,它就不烫了呀,又怎么能叫麻辣烫呢?所以就改名吧,叫“麻辣拌”。

这种麻辣口味的食品一出现,便以其新颖的制作方法和更加合适的口感征服了全抚顺的人,从河南(浑河以南)到河北,从望花到东洲,大街小巷,迅速传开,把原来的麻辣烫的市场完全挤走了。现如今的麻辣拌制作方法是又经过几次调整和改善之后形成的,而且在麻辣拌的传播过程中,也衍生出许许多多不一样的制作方法和口味。比较有名的有河东十三方块的四川麻辣拌(声明:麻辣拌为抚顺特产,卖麻辣拌的店起名虽说以“四川”“重庆”等冠名,实属是为了体现其麻辣口味的特性,而麻辣拌这种小吃确与四川重庆无关),南站附近的老杨太太麻辣拌,以及望花的,东洲的,葛布的,老虎台的,将军的……各家口味各有所长。

做法

食材

1、菜类: 土豆、大白菜小白菜、茼蒿(tong hao)菜、大头菜(甘兰)、豆芽菜

2、副食类:宽粉、细粉、鱼丸、香肠、干豆腐(南方的可以用豆腐皮代替哈)、丸子、海带结、方便面(当然是最便宜的啦)。

3、调味料:辣椒酱(建议用老干妈油辣酱,全国各大超市均有销售)、麻油、白糖、醋(最好是陈醋)、盐、鸡精(味素也可),淀粉(加水稀释)、芝麻,孜然、芝麻酱(少许,与淀粉水搅拌均匀),花生酱(简单的说就是花生打成小块或者粉末状,这个有点困难,所以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加点,会让你的麻辣拌变的很香)。

做法:

1、首先提前6、7个小时将宽粉泡在水里,一般睡觉前泡,早上就可以了。(按宽粉好坏定时间,有的好宽粉1、2个小时就好了)

2、 其次将菜类洗净,土豆片切成片状,为保证卫生,副食品也可以先稍微过一下水。

3、 准备一大锅水,将其烧开,放少许盐。然后把土豆下锅,等2分钟后将其他菜类下锅,盖上锅盖,等1、2分钟后,待水再次沸腾,将其他副食类下锅。期间要拿勺子将锅里的东西搅动,使其完全变熟。(最后下泡面)

4、 副食品下锅后2分钟就可以闭火了,再拿一个大盆,可以是家里洗水果洗菜的,开始调配作料。

5、 取白糖两勺,辣椒酱适量(1~2勺),麻油少半勺,陈醋2勺,盐少许,鸡精少许,淀粉少许兑少量水、芝麻、孜然少许、花生沫沫~~搅拌均匀(作料以个人口味而定)

6、 将才锅里的东西用漏勺盛到装作料的大盆里(一定要干,没有水,要不然就是麻辣烫了),搅拌均匀。期间可以尝一尝看看口味合不合适,只要菜还是热的都可以继续改动。直到味道适合自己口味即可。

[!--empirenews.page--]

苏耗子

简介

苏耗子,又称“粘耗子”,“苏叶饽饽”,也有叫“苏叶干粮”的,是满族的风味面食。其作法:将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将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满族人民不仅平时喜食之,而且时逢祭祀还常用来供神。

历史文化

关于苏耗子的来历,在满族中流传一个聪明媳妇劝夫勤劳的故事。

满族早期的人家,都得在旗当兵。有的男人当过兵后,长了见识,成就了大业。也有的男人当兵后变得又馋又懒。有这么两口子,丈夫当兵回家后,庄稼活不愿干了,庄稼饭也不愿意吃了,整天好吃懒做,东走西逛。媳妇多次苦口婆心地劝他,但他总是当成耳旁风,一点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这一天是夏历六月二十五,正是懒汉的生日。媳妇对他说:“今日是你的生日,你爱吃什么,说出来我好给你做。你这个人呀!本来是属虎的,对于吃的本应不挑肥瘦一概狼吞虎咽才对,可是你却总是挑挑拣拣,这个不吃,那个没味的。”

懒汉听了媳妇的话,不慌不忙假装斯文地说:“哎,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生我那年是虎年,但是那年是个‘小进’,生我那个月也是‘小进’(指一月二十九天)。虎加‘小’字不是小虎崽子吗?加两个‘小’字,那不比虎崽子还小吗?比虎崽子还小的就是猫呗。所以,我名义上是属虎的,其实是属猫的。猫当然是最馋的啦,不挑挑拣拣吃鱼吃肉哪行呀!”懒汉说完,还得意地望着媳妇笑。

这媳妇见说不过他,又赶上他过生日,只得忍气吞声下去准备作饭。她来到自家地里,想摘些青菜,忽然顺风飘来一阵“苏子”的清香,她抬头一看,地边的苏子叶已经长成小菜碟那么大了,她顺手摘了一片苏叶,放在鼻子上使劲闻了闻,说了一句“真香呀”,她端祥着苏子叶的形状,想起刚才被丈夫数落的话,一下子想起一个教育丈夫的办法。她赶忙摘了一些苏子叶,用衣襟兜回家,又找来一些粘米面,包上豆沙馅,做成耗子的形状,然后用苏叶一裹,那苏叶的蒂把正好成为耗子尾巴。这媳妇望着蒸熟的散发着清香味的面耗子,心中早有了主意,就等丈夫???Q回来,晌午的时候,懒汉回来了。媳妇迎上去,高兴地对懒汉说:“今个,我为你的生日准备好了你最爱吃的东西”。懒汉一听有好吃的,立刻睁大了眼珠问:“是什么?在哪儿?”,“你看”,媳妇说着顺手揭开了锅。懒汉一看,立刻不高兴了,说:“这粘饽饽是什么好东西,我早就不爱吃了”。媳妇不慌不忙地说:“你再好好看看,这可不是平常的粘饽饽,这是‘苏耗子’,你不属猫的吗,猫可最爱吃耗子。今天你这个懒猫过生日,我用耗子执行你,难道你不喜欢吗?”,懒汉上午刚说完自己属猫。中午媳妇就用“耗子”招待他,他一下子没有了应答之词,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吃。他吃了一个,觉得苏叶清香可口,味道真的不错,于是,他一个接一个,一会儿吃了大半锅,媳妇见他吃得很饱,就拿来一把锄头,对懒汉说:“粘食吃多了,不干点活消消食是要闹病的,你快去铲铲地吧!”懒汉望着自己的媳妇,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痛痛快快地找起锄头铲地去了。打这以后,懒汉不仅喜欢吃“苏耗子”,也渐渐地勤快起来,小两口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别人家的媳妇知道了这事,也都回家给丈夫做“苏耗子”吃。渐渐地,做“苏耗子”吃成了满族的一种风俗。

做法

馅心一般用小豆、红芸豆白豆或豆沙等。爱吃的也可在馅心里入炒熟苏籽末,其味更香。选用面皮米根据其粘糯程度,可适当加些玉米小米面白面等。否则由于黏性大过稀做不成型。也可以直接把大糁子、小米等按比例同粘米一起磨。

将糯米用水浸泡后磨成糯米面,红豆也要用水泡上一宿,在大锅里煮烂,加糖,制成红豆沙。等到要包苏耗子的那天,提前大约5小时,就得将糯米面和成柔软的面团放在盆里发着,再将苏叶一片片洗净、阴干。待一切准备就续,将苏叶的正面滴一点豆油,与另一片叶子合在一处互相磨擦,使两片叶子都能沾上油,用这种方法多抹几片叶子,再将发好的糯米面往抹完油的苏叶上摊匀,然后加豆沙馅包好,上锅蒸10到15分钟即可出锅,稍凉后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波浪叶饼

简介

波浪叶饼,是抚顺地区满族居民倍受喜爱的传统时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绿,采摘鲜嫩的芹菜,用开水炸后切碎,拌以豆叶、粉头为馅,再用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树(大叶柞)蒸食,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波浪叶饼”既可嗅得柞叶的芳香,又品尝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们增加了食欲感。

[!--empirenews.page--]

满族八碟八碗

简介

八碟八碗,为原满族饮食习惯,“八大碗”即八样菜,四凉四热,四凉里两荤两素,四热里也是两荤两素。

“八大碗”与满人的豪爽相匹配的,便是饭桌上的八碟八碗。碟是实实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当这高高大大的一齐落满桌,不由得你不举碗痛饮,畅快淋漓。

“八大碗”菜名: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此菜最为代表性,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流传下来的。《满族简史》记载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叶亭杂记》载,祭用必选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

历史文化

清朝乾隆期间,正值鼎盛时期。乾隆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称雄饮食业,满汉全席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满族八大碗”为满汉全席之一下八珍,满族地方风味也应运而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八大碗”深受民间欢迎,《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

[!--empirenews.page--]

豆面卷子

简介

豆面卷子,是满族的传统面食,亦称豆面饽饽。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

历史文化

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龙江以北地区,那里天寒地冻,不长五谷,人们都以打猎为生,吃兽肉,穿兽皮,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但又不知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就问部落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们:我只听我的爷爷说过,要想好向南走,南边有个长白山,那里不仅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山下还能种庄稼,到了那里,生活就能好起来,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很受鼓舞,便带着少量生活用具和干肉,开始了南下长白山的部落迁移。一路上大家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趟过多少条大河,越过多少座大山,历尽千辛万苦。这年秋天,大家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山高林密,半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密而肃穆的感觉。当时大家又累又饿,带的干肉已经吃完了,因为不知大山的根细,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是很难上山去打猎的。

大家正在发悉时,一个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两片庄稼说:“那是什么,说不定可以吃呢!”大家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只见一片火红火红的,一片是金黄金黄的。大家找来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火红的叫“苏苏步达”,金黄的叫“突粒”,是非常好吃的。于是他们就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把“苏苏步达”。磨成面,做成饽饽,又把“突粒”炒熟后也压成面,大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正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大家以“苏苏步达”饽饽当饭,以“突粒”当菜,当时没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用手拿着饽饽蘸着“突粒”面吃。因为是第一次吃五谷杂粮,所以吃得特别香。

为了纪念他们第一次吃五谷,满族中就留下了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不放桌子,不吃菜,不用筷子,手拿着饽饽蘸豆面吃的习俗。

做法

原料:

江米面500克 黄豆面100克 凉水约250克

制作:

1.用凉水将江米面和成比饺子面软的面糊,放置20分钟左右,在小盆中抹上色拉油或香油,倒入面糊。蒸锅水冒气时将盆上屉蒸22分钟取出,带盆晾至稍凉。

2.炒锅点火放黄豆面,用特小火炒,勤搅动至微变色。倒入面板晾凉。

3.在江米面上下两面都粘上黄豆面,擀薄,卷成卷后切成小块装盘。也可撒上白糖吃。

[!--empirenews.page--]

抚顺小香肠

简介

抚顺小香肠是辽宁省抚顺市特产,品质鲜美,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可贮存1年多,其质不变。

做法

原料配方:新鲜猪肉(精肉占50%以上)100千克精盐3.5千克亚硝50克白糖5千克绍兴酒10千克香油4千克五香面(用白籽、豆蔻、陈皮、肉桂、山柰、丁香、砂仁、花椒、大料等配制而成)500克 制作方法: 1.把精肉和肥肉按比例切成小块,用绞肉机绞成肉末,加入调料,用力搅拌均匀,制成肉馅,并稍加腌制。 2.腌制好后,用漏斗把肉馅灌入整理好的肠衣中,用针扎一些孔,排除肠中的空气,用麻绳打结扎成小段,放在阳光下曝晒至半干,悬挂在竹竿上,置于通风处晾挂,20天左右,取下进行蒸制。 3.将晒干的小香肠放入蒸锅内蒸制,大约30分钟后,取出冷却即为成品。 4.贮存小香肠时要采用悬挂的形式进行,场地要干燥,温度较低,防止日晒,可贮存1年多,其质不变。

[!--empirenews.page--]

黄金肉

简介

黄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鲜猪肉制作而成,“黄金肉”是满族古老的宫廷风味名菜,曾被列为满族珍馐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后,每临大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须要首先上黄金肉。而这道美肴,据说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制。

历史文化

相传,满人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的幼年时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地方,最初,并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绘,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叫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并答道:“叫黄金肉。

后来,努尔哈赤发迹为后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个老祖宗,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此此,清朝各个皇帝便把黄金肉奉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思典与赏赐,继而被传为佳话。

做法

原料:

瘦嫩猪肉250克,香菜10克,葱10克,姜10克,猪油50克,香油15克,绍酒10克,醋20克,酱油20克,淀粉25克,鸡蛋1个,味精、盐、白糖、花椒各少许。

过程:

1.将肉切成片,加入少量精盐、味精,用鸡蛋和适量淀粉将肉片抓浆好。

2.香菜切段,葱姜切丝。

3.将上浆的肉片放入油中过油,炸至四成熟捞起,将锅中的油倒出只留少许,再将肉片倒入锅中煎到金黄。

4.放入葱丝、姜丝、花椒、香菜段,炒几下,再放入事先用绍酒、香醋、酱油、味精兑好的汁,最后加入香油即成。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