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承德小吃大全_承德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3:58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小吃简介:南沙、荞面饸饹、碗坨鲜花玫瑰饼、平泉羊汤、平泉改刀肉、茶糖、驴打滚、拨御面、银丝杂面、鲜花玫瑰饼、口蘑、二仙居碗坨、羊汤、御土荷叶鸡、汽锅野味八仙、南沙饼、荞面河漏

承德驴打滚

简介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历史文化

“驴打滚”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也称豆面。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应该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

做法

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empirenews.page--]

坛焖肉

简介

坛焖肉,是承德特色美食之一,历史久远,肉块色深红,原汁原味,肥而不腻,浓香酥烂,是深受老人儿童喜爱的传统风味佳肴。

历史文化

承德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古时候,当地人多以狩猎为生。坛焖肉是当时人们烹制野生动物食品的一种方法,它既能保持原汤原味,又便于把肉焖熟焖透。因而,它成为承德一带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

满族在取得政权以前,也是以狩猎为主的部族,以坛焖制各种肉食,也是满族食俗中的一种传统吃法。传说,摄致王多尔衮住承德喀喇河屯行宫时,就常猎野猪、黄羊、狍子、鹿等野味,用坛焖制而食。

清末至民国初,这种方法得以继承和发展。当时的名餐馆广德楼就专门经营小坛焖肉。其烹调方法考究,味道馥郁。后来,焖制的肉类,由野味发展至家禽家畜。

做法

〔原料〕精五花肉5000克、酱油1500克,花椒水、大料、桂皮、丁香、白糖适量。

〔工艺〕

(1)将肉切成瓦楞形块,在加姜、花椒水、大料、桂皮、丁香和白糖的酱油里腌渍;将腌好的肉块装坛,放人高汤没过肉,加料酒、盐、白糖;坛口放一小晚,碗内放少许小米和水。

(2)将坛放在猛火上,待肉汤煮开后,以文火烧焖,1小时后再以小火烧炖,如此反复4至5小时,直至坛口碗内的小米成状即成。

[!--empirenews.page--]

都山水豆腐

简介

都山水豆腐,为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亮甲台乡特色食品,因亮甲台乡地处都山脚下而得名。

都山水豆腐,状如豆腐脑,色洁白、晶莹光亮,近似透明。吃时盛于柳条儿去皮儿后编成的形状近似船型的小浅儿内,小浅儿座于盆儿上,去浆。观之赏心悦目;闻之醇香扑鼻;入口爽滑细腻。连同红辣椒、鲜香菜、小葱儿相搭配,放盐、味精、香油等做成的辅料一同食用,饱而不腻,令人回味悠长。

沿着都山发源的长河两岸人民,都基本上会做都山水豆腐。在一些城镇,比如迁西等地都有人经营这种小吃。这类饭店的上座率很高,来品尝者络绎不绝。都山水豆腐远近闻名,晾出的豆腐干也是风味佳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高品质礼物。

做法

去渣后的豆浆于柴锅内烧火加温至沸腾,稍微冷却至温度适中,这个过程中,表面会有豆皮产生,用筷子挑起,挂于通风处晾干后就是所说的腐竹。再用适量盐卤勾兑,为了均匀要搅拌豆浆,成脑。不出锅,保持温度。水源为发源于都山的自然水,亮甲台本地黄豆用石磨加工最佳。

[!--empirenews.page--]

御土荷叶鸡

简介

御土荷叶鸡原名叫化鸡,传到承德后,因选用承德特有的离宫黄土、热河泉水和湖内的荷叶作原料精制而成,故名“御土荷叶鸡”。御土荷叶鸡味道鲜美,尤其是那一股独特的、淡淡的荷叶清香,更令你胃口大开,回味绵长。

[!--empirenews.page--]

万字扣肉

简介

万字扣肉,河北特色风味小吃,将猪肉切成方块煮熟后,切成螺旋的“万字”的型,加调料蒸熟即成。色泽红润、亮丽,肥糯酥烂,老少皆宜,肥而不腻。

历史文化

“万字扣肉”曾经是清宫御膳房为慈禧太后做寿时必用的菜品。取用五花肉,经烧煮硬酥,加卤汁烧煮,在戒上万字形,扣入碗内加调味蒸制而成。其肉刀口处呈现“万”字形花纹,味厚肉烂,异常适口。后来传到民间,有些地方也称此菜为“太后肉”。

[!--empirenews.page--]

南沙饼

简介

南沙饼在承德地区历史已逾200年。又名八勾糖饼。以白糖、青红丝、瓜子仁仁及调料作馅,以面粉、荞麦粉和面,包馅成型,烙制而成。酥脆、香甜、爽口,清康熙帝至平泉围猎,食而赞之,遂为贡品。已有500余年制作历史。

历史文化

当时清朝皇帝命避暑山庄的御厨房大量制作南沙饼,供给往返的蒙古王公当干粮,据说当时山庄的御厨房忙不过来,就请地方饭馆帮忙,这样便成为地方流行食品,现在承德许多饭馆都有南沙饼供应。

[!--empirenews.page--]

承德凉粉

简介

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历史文化

咸丰10年,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咸丰帝仓惶出逃,来到避暑山庄后,就常吃宫外的凉粉。至今承德还流传着这样一人故事:一天,咸丰帝在湖边乘凉,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咸丰从太监处得知是卖凉粉的,很想尝尝。于是换了便服出宫,只见卖凉粉的周围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吃完后,只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于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转身走时,卖凉粉的道:“客爷您还没给我钱呢!”可皇帝身上向来不带银两,咸丰帝只好将身上马褂脱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第二天卖凉粉的去后,咸丰帝赏了他三百多两纹银,并留他在宫中传授做凉粉的技艺。后来出宫后,怕再遇麻烦,便带一家老小回了山东老家。之后他的徒弟继承了他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做法

主料:绿豆粉,辅料:白矾、香菜、麻酱、香油、芝麻辣椒油、盐、水、、蒜等。

制作分为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成型后用刀片将粉漏成丝条,放入碗内,根据个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种调料,拌匀即可食,滑润爽口,清凉解暑

[!--empirenews.page--]

荞面河漏

简介

荞面河漏是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锅中把水烧沸,河漏订子漏放在锅沿上,和好荞面填进订子漏内,然后加压,荞面从漏底许多小眼0来落在锅中沸水里,熟后捞出盛碗,浇卤汁,吃起来滑润筋道,饶有风味。

承德吃荞麦的方法很多,最享盛誉的当首推河北省隆化县张三营镇的拨御面,张三营原名“一百家子”,乾隆品尝过当地姜氏兄弟制作的面后,一百家子荞麦面就名满天下了。

荞面是承德地区特别是坝上的传统作物,用它作成的面食有特殊风味,滑润而又耐嚼。荞面分白荞面和黑荞面,各有特色。用荞面以淡碱水和好揉匀,通过河漏床子,把面压成长条,投入滚水,入水即熟。挑出后配上卤,佐以蒜末、香油、醋,极为鲜美可口。

做法

其作法是,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河漏床子,把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烤羊腿

简介

烤羊腿是呼伦贝尔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历史文化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官员,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

做法

此菜以羊腿为主料,经腌制再加调料烘烤而成。成菜羊腿形整,颜色红润,酥烂醇香,滋味鲜美,回味悠长。

[!--empirenews.page--]

煎碗坨

简介

承德盛产荞麦;用荞麦面制的碗坨,是承德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历史。《承德府志》载:“荞麦于山田尤宜。《广群芳谱》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时,农人以为御冬之具’”。这足见当时北方及承德一带农人是以荞麦做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宋代诗人陆游还曾有“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诗句,极言荞麦之盛。

历史文化

乾隆年间,皇帝巡幸热河,随行的后妃宫女们从小太监处得知二仙居一带这种叫碗坨的小吃,非常好吃,便叫太监去买。卖碗坨的为了讨好后妃们,就把碗坨装到一个精致的盒子中,带到避暑山庄叫卖,碗坨的身价也随之提高了。 二仙居一带,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数人称“碗坨王”的王老三。他从清末起就以制碗坨为业,他制做的碗坨选料精,工艺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国年间,他曾被热河督统汤玉麟召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他去世后,这门手艺由他的后人传了下来。直到现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做法

碗坨的原料有荞面、绿豆粉、五香粉、花椒面以及适量的。碗坨的制作要经过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吃时,要在煎好的碗坨上浇点麻酱、蒜汁、醋、酱油、香油,用小叉子叉食,味道极美。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