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辽宁小吃大全_辽宁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3:43

辽宁小吃结合流传于民间的宫廷菜点之精华,集各大民族之珍馐于一体,素以选科考究、讲求营养、制作精湛,色、香、味、美俱佳而闻名,具有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选型的特点,深受中外美食家的好评。

张久礼烧鸡

简介

张久礼烧鸡店,是沈阳“风味名品”,由张久礼老人在1982年创办。

历史文化

张久礼老人,原籍山东莱州。年少时家境贫寒,吃百家饭长大。十六岁那年,只身来到青岛,跟人学徒。凭借那股韧劲和细心,早早地就练就了一套制作烧鸡的本事。后来,随着大批人流闯关东,在沈阳安了家,并找到了工作。

一九八二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过花甲之年的张久礼老人坐不住了。天生要强的他,为了让家人日子过得更好些,就重新操起年轻时的行当---加工烧鸡。刚起步时,张久礼老人只能带着老家的几名亲属在一块废弃的空地上,搭建起三间简易房,就这样一个临时的小作坊就诞生了。

虽然是小作坊,但张久礼老人却丝毫也不放松对每一道工序的管理。从活鸡到成品鸡,严格按照七道工序逐一实施。配料足、鸡煮得烂、香味直透鸡骨。从烧鸡的外形看,鸡色金黄,鸡身完整美观,肉烂而形不散。把鸡煮烂。重量就要降低,而且费工、费成本,对此,张久礼老人却说:“做生意就是要讲信誉,不能财迷心窍当奸商。”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东门市场,那个最初用手推车当货架,上面罩个玻璃柜的烧鸡铺,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产品销量也逐步上升,从最初的每天十几只,到后来的每天几十只,而今每天的销量约在两千只左右。一个个统一标识的张久礼烧鸡专卖店印入了广大消费者的视线。

[!--empirenews.page--]

不老林糖

简介

不老林糖,是沈阳非常受欢迎的糖果,九十年代初曾经风靡大江南北,通常都是春节的必备糖果。主要的成分是糖浆、淀粉、各种干果仁、吃起来又香又甜,老人小孩都喜欢。包装为带有彩条的塑料纸,正面印有发明者林瑞丰的头像。

历史文化

不老林糖是由"北方制糖大师"林瑞丰基于毕生所学的精湛制糖技术和经验而独家创制的糖果,是不老林系列糖果中的主打产品。本品自1988年诞生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选料质优精细,工艺上乘考究、口感香醇细滑、回味甘美馨,二十年来风靡全国并荣获大量奖项,是沈阳人引以为傲的家乡特产。

配料:白砂糖、葡萄糖、炼乳、可可、花生米等口感独特,甜而不腻,软硬适度,老少皆宜,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就会忘不掉!不老林酥心糖系列为林瑞丰大师的另一力作,为我国糖业首创机械成型酥糖,其糖身压制有不老林字样更为国家专利。

[!--empirenews.page--]

沈阳李连贵熏肉

简介

李连贵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

大饼皮面金黄、圆如满月、层层分离、外酥里软、滋味浓香。其食用时辅以买内酱、葱丝、再喝上一碗小米绿豆更增食趣。其具有解腻、解暑、健脾胃、助消化、引气、调中、消食、杀虫等药用功效,实为集美味药膳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肴。目前,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李连贵”的商标持有人(包括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为四平市李连贵风味大酒楼。

历史文化

李连贵熏肉大饼为河北滦县柳庄人李连贵于1908年在四平树首创。

李连贵逃荒到梨树之后,开了一个小饭馆。老中医高品之把祖传的用中草药熏肉的秘方告诉了李连贵。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李连贵对配药、选肉、切肉、养汤、和面、火候等工序进行了潜心研究。

李连贵风味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大饼皮面金黄、圆如满月、层层分离。外酥里嫩、滋味浓香。其食用时辅以面酱、葱丝、再喝上一碗小米绿豆大枣粥更增食趣。其具有暖胃、健脾壮胃、引气、调中、消食、杀虫等药用功效,实为集美味药膳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肴。

50年代以来,邓小平、陈云、李雪峰、杨尚昆、李富春、刘谰涛、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品尝李连贵熏肉大饼。

目前,李连贵风味系列食品已有十几种。以李连贵风味大酒楼为总部的特许连锁店已分布全国十多个省市,现落户松原(第133家)连锁店。李连贵熏肉大饼还以独特的魅力迈出国门,让其品牌闻名世界。

做法

熏肉做法

食材准备

大公丁300克,贡桂(桂子贡桂油最好)400克,肉蔻500克,沙仁50克,柴叩150克。以上各种药料,制成租粒,混在一起即可。使用量,每百斤肉,用药料60-80克,粒盐3-4斤,花椒60克,大葱250克,大料50克,100克。用时还要看汤的多少,适当增减。

制作步骤

1、买肉要选肉的质量。不要过老的猪肉,过老的肉熏出色泽发黑;过嫩的肉味道不香。要不老不嫩为适宜。其鉴别法:老猪瘦肉呈深红色发紫,过嫩猪瘦肉为浅粉色,不老不嫩则是粉红色。

2、买来肉,要用镊子拔掉肉上的毛,然后剥骨,再切成长方形,每块重量为1.5市斤左右。然后用温水泡、洗涤。即所谓排酸。排酸要根据四季的气候和室内温度为转移。春秋用15度左右温水浸泡8小时;严冬用30-45度温水浸泡l0-12小时;暑天用冷水浸泡6小时。泡完后要抓洗20分钟左右。这样才使内外部的污物都排出来。再用刀刮皮肤,刮到出白沫为止。这样,熏出的肉,才色味俱佳。

3、把煮肉的老汤放到锅内用火煮,再放入浸肉的水3-4市斤,按汤的多少适当增减。待汤烧沸后,把汤上浮沫尽皆取出,然后将调料放入锅内,煮沸10分钟,然后把修理好的肉放入锅内,煮之。

4、肉在锅内煮沸后,要翻转几次。然后用木十花(或帘子)压好,不要浮出汤外。避免生烂不一。开始用猛火烧,汤开约半小时后,将火压上,经40分钟左右,将帘子掀开,调换内的位置,以免熟烂不匀。然后再用帘子压上,用徐火煮之。约半小时左右、再将帘子掀开,检查肉的熟烂程度。烂则取出来,不烂留在锅内,再煮片刻即好。如果翻转调换得当,一次即可取出。

5、进行熏制。把取出来的肉放在铁帘上,滤去油脂。用烤箱或大锅烧热,放蔗糖1—2两于锅内,把铁帘提起放入锅内,盖上,熏三、四分钟,待锅内发出吱吱迸裂之声,及时取出。至此,熏肉已成。

6、特点。皮色金黄透明,肥肉嫩滑脂口,肥而不腻;瘦肉松软异香,可口不柴。虽严冬,饮啤酒用之,亦无肚冷腹泻之虞;在酷暑,也能保持一周而不变质。

大饼做法

1、和面:春秋两季,用摄氏30-20度温水。遇到面有力,水可稍加热一点;无力则冷一点。或加少许食盐,适当调剂使用。夏季用冷水,冬季用30-45度水和之。用水量,要根据季节和面的质量不同,用水要适当增减。一般用50%-60%的水和成后放l0-30分钟再作。

2、合酥油。用煮内的汤油,每斤油加精盐90克,花椒面少许,再接入面粉,搅成糊状。把和好的面,搓成长条,分为小段,大小均可。然后用擀面杖捞成长条薄片,约0.5公匣,把酥油摊抹在上面,约0.1公厘厚,将面抻长,折成方形。从一端捏一下,擀薄底;另一端再捏,再合成为一个饼。

3、烙饼。火必须烧得匀。先烙底,上面刷油,欠起小泡即翻过来,再刷油,然后盖锅。约一分钟左右,再翻个,再刷少许油,烙一分钟左右,即熟。必须注意烧火,火大则糖,火小则硬,适宜才酥软可口,外焦里嫩,层层分开,其薄如纸。

4、没有汤油时,可作酌料油使用。其制法:以一斤(猪油式豆油)为标准,用花椒l0粒,大料8克,胡椒l0克,大葱50克,鲜姜20克。把油浇热,加入以上酌料,待酌料枯焦,马上把油锅端出,把酌料捞出,即成与汤油相似的油。

食用指南

[!--empirenews.page--]

老边饺子

简介

老边饺子是驰名中外的沈阳特殊风味,它历史悠久,从创制到现在,已有180多年历史。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亲临品尝老边饺子,吃得兴致勃勃,称赞不已,席间余兴未尽,挥毫写了八个大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

历史文化

老边饺子是沈阳著名小吃。由边福于1828年从河北省传入沈阳。将绞碎的猪肉煸炒后,用鸡汤骨头汤煨制,做成。老边饺子选料精,用料广泛,品种多,味道好。

老边饺子是驰名中外的沈阳特殊风味,它历史悠久,从创制到现在,已有160多年历史。清道光八年,河北河间府任邱县边家庄,有位叫边福的来沈阳谋生,在小津桥搭上马架房,立号边家饺子馆。虽然门面简陋,但由于精心制作,风味独特,并以水煸馅蒸饺闻名遐迩,深受人们欢迎。边家饺子因为肉馅是煸过的,所以叫煸馅饺子,但由于主人姓边,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老边家饺子。老边饺子先后在沈阳开三家分号,由边氏后裔——边跃、边义、边霖弟兄三人分别经营。由于业务不断发展,企业不断改进,老边饺子已发展成为一个设备完善,分工精细的专业饺子馆。

老边饺子由于皮薄肚饱,柔软肉头,馅鲜味好,浓郁不腻,因此,凡远近来沈客人,都愿品尝。1964年邓小平同志到沈阳视察时,品尝过边霖包的饺子,吃后非常高兴地说:“老边饺子有独特之处,要保持下去”。1981年夏天,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亲临品堂老边饺子,吃得兴致勃勃,称赞不已,席间余兴未尽,挥毫写了八个大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

做法

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

调馅:先将肉馅煸炒,后用鸡汤或骨汤慢喂,使汤汁浸入馅体,使其膨胀、散落、水灵,增加鲜味。同时,按季节变化和人们口味爱好,配入应时蔬菜制成的菜馅。

剂皮和制,也独具一格。用精粉掺入适量熟猪油开水烫拌和制。这样能使剂皮柔软、筋道、透明。老边饺子除蒸煮外,还可烘烤、煎炸。

[!--empirenews.page--]

克拉古斯香肠

简介

克拉古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罗斯人雷德洛夫兄弟为躲避战乱,由俄罗斯来到东北哈尔滨,以自制自售香肠为生,因风味独特、食用方便,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生意兴隆,兄弟中一人于1917年在沈阳和平区中华路商贸饭店附近开设分店,小雷德洛夫子承父业,一直经营到解放初期,在中苏合作期间,深得苏联专家青睐,被指定为专供食品,并因此得名“克拉古斯”,因在俄语中“克拉古斯”译为“大香肠”的意思。

[!--empirenews.page--]

马家烧麦

简介

马家烧麦,是沈阳市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由马春创制于1796年。用开水烫面,大米粉作扑粉。选用腰窝、紫盖、三叉三个部分的牛肉剁碎作馅,加调料用清水浸煨,拢皮捏馅时留大缨。有皮亮、筋道、馅松、醇香等特点。

历史文化

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马春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没有门市,只是以手推独轮车来往于热闹街市,边做边卖。由于马家烧麦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口味好,造型美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简陋的门市,立号马家烧麦馆,此后营业繁忙,远近闻名。后几经变迁,1961年才最后坐落在小北门里,即现马家烧麦馆,由马氏后裔第五代的马继廷担任技术指导。

做法

马家烧麦的独到之处 :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制馅要求严格,须将牛肉剔净筋膜然后剁碎;用清水浸喂,加调料拌匀不搅,呈稀疏状的“伤水馅”,拢包时不留大缨,形如木鱼,成熟后皮面亮晶,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empirenews.page--]

沈阳回头

简介

沈阳回头,是面粉揉好面团,用手将剂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馅,折叠成长方形再把两头包紧制成的清真食品,色泽金黄,口味鲜香。

历史文化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回头”。

做法

沈阳回头的制作方法是:

1.将500克面粉加入250克水,少许盐调成面团备用。

2.把牛、羊肉和时令鲜菜剁好切碎拌在一起加葱、姜、味精、香油等调料制成馅备用。

3.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下成每50克一个的小剂,用手将剂子按扁、擀平、抽薄、上馅,折叠成长方形再把两头包紧即成。

4.平锅内放油烧热,将回头生坯摆入锅内,两面反复煎烙,待回头鼓起即可出锅。其特点,色泽金黄,皮焦馅嫩,口味鲜香。

[!--empirenews.page--]

老山记海城馅饼

简介

“老山记馅饼店”由毛青山于1920年在辽宁海城县城火神庙街开设。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号老山记馅饼店,其馅饼店于1939年迁到沈阳。

做法

温水和面,选猪、牛肉为鸳鸯馅。取香料十余种煮制,取汁喟馅培其味。蔬菜馅,随季节变化,选豆芽韭菜黄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制,使饼馅荤素相配,浓淡相宜,高档品还以鱼翅海参、大虾、干贝鸡肉调馅,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 馅饼成品形圆色黄,皮面脆韧,馅心嫩爽,鲜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适口。备有八宝粥佐之,清爽可口,风味别样。

[!--empirenews.page--]

包儿饭

简介

包儿饭,又称“吃包儿饭”、“吃乏克”、“吃菜团子”。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这一作法在明朝刘若愚《酌中志》中就有记载:“又以各样精肥肉,姜、蒜锉如豆大,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1] 。”后慢慢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并被满族吸收改造,形成了满族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历史文化

关于吃菜包的来历有种传说是,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带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抚顺,将抚顺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一围就是好几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给他们做饭吃。等到打了胜仗,拿下了抚顺城,老罕王没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挥八旗兵乘胜追击明军。说来也巧,大兵开拔时,老百姓刚刚做好饭。军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饭,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发了。可是有一家媳妇看到饿着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对住在她家的几个兵说:“有办法了,你们可以把饭带上,在路上吃”。那时候,哪有带饭的工具,这几个当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说:“你这个小媳妇尽说瞎话,这饭我们怎么带呢?”那家媳妇见当兵的不信,也没说话。只见她把屋外一些刚晒蔫巴的白菜叶子用水洗一下,铺平,把已经做熟的带有肉菜的饭盛上一勺子,用菜叶一包,做成大菜团子,交给这几个士兵每人一个。士兵们以惊喜感谢的目光看了一眼这位聪明的小媳妇,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老罕王为了追击明军,没让士兵吃饭,他自己也没吃饭。等到他领兵追出几十里路之后,又遇上了一场大雨。这时候,老罕王和他的队伍已是人困马乏,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饭。然而大雨刚过,地是湿的,些是湿的,根本无法做饭。这时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饿又没有办法。那几个带着菜团子的士兵见到老罕王的样子,纷纷将自己怀里的菜团子献给老罕王。老罕王双手捧着菜协和子大口吃起来,俗话说:饥时糠如蜜,饱时蜜不甜。老罕王在饥饿难忍的时候,吃上这菜团子,别提有多香了。他吃饱以后,问这菜团子是哪来的。这几个士兵如实向他做了汇报。老罕王听了以后,一拍大腿说:这媳妇真聪明,今后咱们打扰时就不会挨饿了。

从那以后,凡遇行军打仗,老罕王就让老百姓做菜团子给士兵带上。这一作法慢慢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形成了满族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做法

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团型,双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叶、饭及菜等常因季节变化而有选择。

[!--empirenews.page--]

全羊汤

简介

全羊汤,是蒙古族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货,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再放上各种佐料,进行食用。其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内蒙风味汤菜,俗称羊杂碎。用羊头、蹄、下水为主料,加辅料煮制而成。将羊头、蹄的毛,烫、燎、刮洗干净,羊肚用开水烫去毛,心、肝、肠等下水分别翻洗、浸、漂干净。锅内加清水入主料及花椒、山奈、小茴香、盐等调味品煮炖,锅开时,撇去浮沫,继续煮至香味溢出,头、蹄的骨肉能分离.其余下水熟烂后捞出,切成条或薄片。锅内加羊油烧热,用葱、蒜、辣椒炝锅,添入煮羊骨头汤、清水及适量的原汤和精盐等调味品,待烧开后,下入主料,煮至汤浓味醇时即成。配白焙子、香菜食用。此汤味鲜、香辣、浓醇、不膻,深受群众欢迎。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