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四川小吃大全_四川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0:06

四川小吃川菜一样,在全国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成都小吃尤其如此,素有“成都小吃甲天下”的美誉。四川小吃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因其自身独特的麻辣、香辣等菜品风味,加之独特的制作工艺及其气候环境多层决定。一是风味突出它同川菜一样,不仅选用多种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并且十分讲究调味的技巧,形成了多种风格。二是善于用汤,成都风味小吃中用的汤,是用多种原料和调料精心熬制的,汤浓味美。

夫妻肺片

简介

夫妻肺片,四川汉族特色小吃,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料,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在用料上更为讲究,质量日益提高。

历史文化

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他们所售确实好吃,超乎一切肺片之上。不但精选材料,制作也很精细,使人看见就生好感,加上调味精细,深受人们欢迎,久而久之,人们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称郭氏夫妇所售肺片为“夫 妻肺片”。 1933年,郭氏夫妇在成都半边桥接,即今人民公园后门右侧一个单间店铺设店出售,其店名也就正式取名为“夫妻肺片”了,牌匾为金字黑底,由享有“蜀中四老之一”著名书法家赵蕴玉老先生亲题。后几经变迁,该店迁至闹市街的提督西街,扩大了经营规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种,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尝肺片,还有面食充饥。夫妻肺片逐步发展为一家中型小吃店。

[!--empirenews.page--]

担担面

简介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由此得名。此面色泽红亮,冬菜、麻酱浓香,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较适口。

历史文化

担担面是四川非常著名的一道小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为1841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担担面的挑子也是如此:这一头是一个煤球炉子,上面还坐着一个锅,里面当然就是热水喽;另一头就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然后就可以用扁担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的沿街游走,还边走边叫:“担担面,担担面” 担担面的得名,来自于这特殊的年代和叫卖方式;担担面的出名,却在于它的调味和独特的面臊。

担担面的由来说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师傅普遍认为,应该起源于川东。原因很简单,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帮(蓉派)小河帮(盐帮菜)下河帮(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样,而担担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帮的用法。其中一样主要的原料(川东菜,即川东人叫的老咸菜。而非川冬菜)。是在达州一带的特产。自贡宜宾范围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确的说担担面是出自川东达州一带。

做法

先说面臊,其实就是外省人叫的面卤或是浇头。四川人习惯把面臊分为三种:汤汁面臊、稀卤面臊和干煵面臊。汤汁面臊就是带有汤水的,比如红烧牛肉、清汤牛肉面、香菇炖鸡面等的面臊;稀卤面臊就是面臊比较浓稠,一般都有勾芡这一过程,象打卤面、大蒜鳝鱼面等的面臊就属此列;干煵面臊就是指炒制的面臊,面臊一般都比较干爽,象杂酱面和担担面的面臊就是。 担担面的面臊非常有特色,我们习惯把它叫做“脆臊”,一听名字就知道好吃,制作起来其实也不麻烦:取猪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酱用少许油解散;然后锅置火上,放少许油烧热,然后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加盐、胡椒粉、味精调味,然后放入适量的甜面酱炒香,肉末呈现诱人的茶色(如果颜色较浅,可以加少许酱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锅放在一边了。千万不要被这香气勾引,忍不住偷上两嘴,估计你会把面臊变为一道菜的:) 再来说说调味。担担面的定碗调料非常的多:盐、味精、酱油、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葱花和少许的鲜汤,甚至还有人会放点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似乎看起来非常的麻烦,但是这正是四川厨师的高妙之处。

[!--empirenews.page--]

水饺

简介

水饺,古名为“水角”,北方人读“角”为“佼”音,故称“水饺”。水饺是北方人常用的食品,馅心用蔬菜多于用肉食,但逢年过节时,馅心也十分考究。在四川,水饺只是作为一种小吃,因此馅心多用肉制作,制作也讲究得多,配上特制的好汤和调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前,成都卖水饺的摊店不少,其中以“水饺钟”最为有名,这是因其水饺皮薄、馅嫩、味美之故。

历史文化

“钟水饺”始创于1893年,创始人钟少白,后来的厨师叫钟樊森,因开业之初店址在成都的荔枝巷,故又称“荔枝巷水饺”。该店最为著名的品种有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两种。红油水饺味微辣、鲜香、咸中带甜,再配以该店特制的椒盐酥锅魁,真是别有一番风味。红油水饺由手工制皮,馅心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加之调料中自制咸红酱油别具特色,调味得当,深受食者喜爱。清汤水饺,味道鲜美,淡而不薄,入口细腻化渣,为面食制品中之佳品。“钟水饺”20世纪20年代年即闻名成都,成为成都著名的地方名小吃。1992年,“钟水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9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今人一般认为,馄钝(抄手)是由饺子演变而来的。事实上,是先有馄饨后有饺子。《演繁露》说,世言馄饨是“虏中浑氏、屯氏为之,则其来久矣”。后来,人们将馄饨做成偃月形,就成了饺子。据史料考证,汉代已有馄饨,真正的饺子则台于隋,盛于唐,距今约一千四百多年。唐代,饺子已传到边远地区。考古学家在吐鲁番的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里,发现过完整的饺子。如果说馄饨是饺子的母亲,那末她确实较之饺子多了一点阴柔之美,其形体潇洒飘柔,其色泽白里透红,其味道道醇香绵软。饺子则明显地增添了许多阳刚之气。特别是饥肤健壮的北方饺子。而南方饺子,尤其是成都水饺,虽与抄手阴阳分明,但与北方水饺相比,却更多一点灵秀,更着重修饰自己。北方水饺馅心多为韭菜,成都水饺则是肉馅。钟水饺就是成都甚至四川水饺的杰出代表。

做法

在四川,水饺只是作为一种小吃,因此馅心多用肉制作,制作也讲究得多,配上特制的好汤和调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前,成都卖水饺的摊店不少,其中以“水饺钟”最为有名,这是因其水饺皮薄、馅嫩、味美之故。

[!--empirenews.page--]

麻婆豆腐

简介

麻婆豆腐又称陈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开业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历史文化

陈麻婆豆腐(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

这种以民间传统方式做出来的菜很受力夫们的欢迎,他们吃了麻婆豆腐,不仅胃口大开,且浑身舒畅,气通活,极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力夫们走南闯北,到处宣传陈麻婆做的豆腐,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陈麻婆也将店面开到成都市区,更多的人能吃到麻婆豆腐。

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就有诗为证: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于年盛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中国内外美食者好评。

做法

嫩豆腐、牛肉末烧制而成。成菜色泽红亮,豆腐嫩白,麻、辣、鲜、烫、嫩、捆(指形整)、酥(指牛肉末)的特色。选石膏豆腐切四方丁放碗中,用开水泡去涩味。烧热炒锅下菜油,烧至六成热,将剁细的牛肉末炒散,至色呈黄,加盐、豆豉、辣椒粉、郫县豆瓣再炒,加鲜肉汤,下豆腐,用中火烧至豆腐入味。再下青蒜苗节、酱油,略烧片刻即勾芡收汁,视汁浓亮油时盛碗内,撒花椒末即成。这道菜看起来材料普通,制作并不复杂,似乎平常人家都可以做出来,其实试过了才知道并非如此。即使原料相同,味道也未必一样,这和佐料的产地以及水土都有关系。

[!--empirenews.page--]

龙抄手

简介

龙抄手,是成都非常出名的小吃,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为蓉城小吃的佼佼者。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在当时的“浓花茶园”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切磋店名时,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也寓有“龙腾虎跃”、“吉祥”、生意兴“隆”之意。“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

历史文化

龙抄手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左右,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龙腾虎跃”之意,定名为"龙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的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原汤又白、又浓、又香。

做法

以面皮包肉馅,煮熟后加清汤、红油和其它调料即可食用。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

[!--empirenews.page--]

川北凉粉

简介

川北凉粉发源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省南充市,原为农舍小食,现已成为川菜代表性汉族特色著名小吃之一。川北凉粉是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凉粉制作法有很多种,可也用绿豆大米等做出不同味道的凉粉区别,及营养价值与凉粉的影响。

历史文化

川北凉粉发源于清末民初的四川省南充市,原为农舍小食,现已成为川菜代表性著名小吃。自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调味多变并浓重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因此而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到一年,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过去卖凉粉,多是挑着担儿卖,或在街边,或在十字路口,担儿一放,四面八方的顾客就来了。现在一般只卖成品凉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

寻踪溯源,追根究底。川北凉粉,创于蜀汉,兴于明清,盛于五十年代。靠川乡礼仪之帮,经二十八代传人之手,牵丝挂牌,制粉调汤,传承至今,其间,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

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

做法

川北凉粉是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 。

吃川北凉粉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细的条丝,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味精、蒜水、花椒面,再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撒上少许葱花,即可食用。特点:细嫩绵软,鲜美滑爽,香辣利口。还可用“黄粉”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既可单独食用,还可装入锅魁或“薄”(精白面摊成如纸样厚薄的饼)套食。还有一种热凉粉,其制法也用豌豆粉搅拌成糊,不同者,热凉粉是在瓦盆里加热掺水加豆粉搅成糊状,然后加入佐料,吃起来热乎乎的,又是一番风味。

[!--empirenews.page--]

汤圆

简介

赖汤圆,四川省成都市汉族名小吃,就是汤圆,也就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赖汤圆创始于1894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保持了老字号名优小吃的质量,其色滑洁白,皮粑绵糯,甜香油重,营养丰富。

历史文化

赖汤圆创始于1894年,创制人原是四川资阳东峰镇人,名叫赖元鑫。由于父病母亡,赖元鑫跟着堂兄来到成都一家饮食店当学徒,后来得罪了老板,被辞退。由于生活无着,赖元鑫才找堂兄借了几块大洋,担起担子卖起汤圆来。偌大个成都,卖汤圆的如此众多,要想站住脚根,非有过人之处不行。因此,他暗订了三条规矩:一是利看薄点;二是服务好点;三是质量高点。他起早贪黑,粉子麻得细,心子糖油重,卖完早堂,赶夜宵,苦心经营。直至30年代才在总府街口买了间铺面,坐店经营,取名赖汤圆。他的汤圆选料精、做工细、质优价廉、细腻柔和、皮薄馅丰、软糯香甜。有煮时不浑汤,吃时三不粘(不粘筷、不粘碗、不粘牙)的特点。而且通过一段时间,品种不断扩大。从开始的黑芝麻、洗沙心,逐渐增加了玫瑰、冰桔、泥、桂花、樱等十多个品种。各种馅心的汤圆又形状不同,有圆的、椭圆的、锥形的、枕头形的。上桌时,一碗四个,四种馅心,四种形状,小巧玲珑,称为鸡油四味汤圆。吃时配以白糖、芝麻酱蘸食,更是风味别具。一时顾客都慕名而来,于是赖汤圆集腋成裘,赚了一大笔钱。钱多了,名气也大了起来。特别是在成都的资阳同乡会里,这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却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1939年,家乡要筹建一所中学,邀请赖元鑫回乡观光,赖深知不识字的苦处,为了报效桑梓,捐赠了150担(约合2.5万多公斤)谷子,作储彦中学的办学经费。直到1950年,赖元鑫对这所学校时有捐助。现今的三元寺中学,前身即是储彦中学。赖汤圆捐资办学一事,在四川资阳曾传为佳话。

[!--empirenews.page--]

包子

简介

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包子应该是中国最普遍的小吃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能见到包子,做出名的也很多,成都韩包子便是其中一例。原料特级面粉、肥瘦猪肉、化猪油等及各种调料。韩包子其特色是:花纹清晰,皮薄馅饱,松软细嫩。在做韩包子要注意制作方法。

历史文化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 响,名声不胫而走。当时该店的“南虾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皮薄松泡、馅心饱满、入口化渣,被称之为“成都小吃之上品”。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 的声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

做法

韩包子在制作上严格遵循用料比例和操作程序。首先选用上等面粉(精白粉)加猪板化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其次,馅心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如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炸酥后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并配以上等酱油椒粉、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火腿包子馅心所用的火腿为该店精心腌制的,待腌熟后剁成细末,与剁细的鲜猪肉、调料拌匀方可。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心,韩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等特点,色、香、味形俱佳。韩包子在挖掘传统包子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又创制了不同口味的包子新品种,共有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蘑、附油等8种,另外还有韩包子系列套餐供应。

[!--empirenews.page--]

糖油果子

简介

糖油果子,米食,特点:色泽黄亮,外酥内糯,香甜可口。烹制法:炸。糖油果子,又叫“天蛋”。因形似而得名,是成都著名小吃,青石桥三绝之一。

糖油果子以糯米、红糖和芝麻为原料,将米粉团在油中炸制后裹上白芝麻并用竹签穿起来。一串有四五颗左右,每串约一两元钱。每一颗糖油果子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有焦糖香味,表面有喷香的白芝麻,咬下去皮脆内软,更有炸的好的果子里面是空心的。微带酸味的粘软糯米和焦脆香甜的外皮和着白芝麻嚼在嘴里,越吃越有味道。3N6

糖油果子的制作方法:3N6

糯米、大米混合制成吊浆,下熟芡和适量碱水揉成皮,包入果料甜馅,令成圆球形果子。3N6

菜油烧热,下红糖,待糖溶解后下果子,视油温升高、果子膨胀,用中火取色、定型,捞出撤适量熟芝麻即成。3N6

操作要领:糯米、大米搭配适当;小火下锅,中火取色、定型。3N6

[!--empirenews.page--]

宫爆鸡丁

简介

宫保鸡丁是汉族传统经典名菜,属于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创始人为贵州织金人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时创制该菜,流传至今。由于一般认为宫保鸡丁正式创制是丁宝桢任四川总督之时,在蜀地创制并流传开,且其后至今的漫长岁月中,宫保鸡丁主要通过市场巨大的川菜馆作为载体走向大江南北及海外,声名远播,因此宫保鸡丁在菜系定位属于川菜系,同时由于丁宝桢为贵州人,所以宫保鸡丁也可被认为是贵州菜系即黔菜系。

历史文化

“宫保鸡丁”是一款历史悠久的四川名菜,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四川总督丁宝桢府中首创。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直很喜欢食用辣子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适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厨师用花生仁和嫩鸡肉制作炒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闻名省内,并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至清末民初,随着川菜走向全国各大城市,“宫保鸡丁”也闻名全国及海外,成为四川菜中最著名的一款特色菜肴。

做法

原料:鸡脯肉(或鸡里脊肉)250克,花生仁100克,干辣椒、白糖、甜面酱各1O克,熟猪油500克(约耗75克),酱油15克,精盐2.5克,姜、蒜、酒各5克,鸡蛋清、醋、味精、鲜汤、辣椒面各少许,淀粉40克。特点:肉质细嫩,花生酥香,口味鲜美,油而不腻,辣而不燥。关键:鸡丁入油锅滑至断生立即取出,以嫩为上。卤汁要浓,紧包鸡丁与花生,使之入味。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