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汉中小吃大全_汉中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18:26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特色美食有汉中面皮、菜豆腐、浆水面、红豆腐、宁强馍、宁强王婆麻辣鸡、黄酒、罐罐茶、西乡牛肉干、本菇蛋包饭、草鞋馍等。

浆水鱼鱼

简介

浆水鱼鱼,陕西小吃。浆水鱼鱼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陕西人土话叫“蛤蟆骨斗”,意即小蝌蚪的意思。浆水鱼鱼一般有两种:玉米和一般白面的,可热吃也可放凉吃,味道十分鲜美。

浆水鱼鱼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戏谑者夸口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叹为观止。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凉水加白矾将豆粉搓成硬团,后以凉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韧性。锅水开沸,粉糊徐徐倒入,搅,粉糊熟透,压火,以木勺着底再搅,锅离火,取漏勺,盛之下漏凉水盆内;“鱼”,则生动也。

漏勺先为葫芦瓢作,火筷烙漏眼;后为瓦制;现多为铝制品。

漏雨可凉吃,滑、软,进口待咬时却顺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饱,亦易饥。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两碗,打嘈松裤带,吸一支烟,站起来又能吃两碗,遂暑热尽去,液下津津生风。

历史文化

浆水鱼鱼陕西人土话叫“蛤蟆骨斗”,意即小蝌蚪的意思。其实这个叫法叫法十分形象,也十分贴切,因为做出来的鱼鱼十分象小蝌蚪。

每年夏天,关中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浆水鱼鱼吃。关中也叫“滴溜”,广元叫”酸菜面鱼子”,北京的莜面馆用燕麦面粉做”面鱼”。

做法

依凉水加白矾将面粉搓成硬团,后以凉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韧性。锅水开沸,粉糊徐徐倒入,搅,粉糊熟透,压火,以木勺着底再搅,锅离火,取漏勺,盛之下漏凉水盆内;“鱼”,则生动也。漏勺先为葫芦瓢作,火筷烙漏眼;后为瓦制;现多为铝制品。

玉米面烧熟后粘成一团,可热吃也可放凉吃。热吃时夹成一块一块放在予先调制好的浆水汤里。玉米面团经过浆水汤的浸泡,味道清爽适口,十分好吃。做成搅团后可不吃搅团,而改成浆水鱼鱼,此时还要经过一套很有意思的手续才能成为鱼鱼。

搅团做好后,趁热倒进一特制的漏斗盆里,锅里或盆里提前防好清水。此时必须是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使劲挤压漏盆里的搅团,搅团顺漏斗挤压出来,就变成了一个个小蝌蚪、小鱼鱼。然后再把这些鱼鱼捞在碗里浇上提前配置好的浆水汤,味道十分鲜美,且清凉可口,夏天吃之,十分舒服,冬天也可热吃。

[!--empirenews.page--]

汉中浆水面

简介

浆水面,在汉中、关中和甘肃等地均有该名称的小吃,但做法有较大差异。汉中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

特点:

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历史文化

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浆水面人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做法

要了解浆水面首先要从浆水开始,浆水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用白菜叶子——松散的结不了心那种白菜叶子,放到沸水里煮开,然后将其捞出,用手捏干,或置于竹萝里面再放上一块尺寸合适的石头压干水分,放进坛罐或者大缸里,这是第一道工序;然后,再熬一盆滚烫的清面汤倒进坛罐或者大缸里面,浇上从邻居家里要来的现成浆水两碗倒入,严实的盖住,过三五天即可食用。当然,浆水是发酸的,比泡菜清淡,有清心败火的功效。菜的原料也较多,不一而论。

浆水面就是把葱花过油到稍焦时将浆水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然后炒一盘素韭菜做为提味的炒菜。待手工面下熟后浇上浆水,调上炒过的韭菜、油泼辣子、细盐后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汉中米皮

简介

汉中米皮,也称汉中凉皮,是陕西汉中地区汉族美食之一,汉中米皮与关中面皮混称“面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特点:

汉中米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成薄薄的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称之为“凉皮”。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达到“薄,劲,光, 酸,辣,香”。

历史文化

起源于关中面皮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后来“面皮”传到离关中很近的汉中,汉中自古为巴蜀粮仓的重要产粮地,盛产大米。当地人民根据地域特点,用米浆替代面浆上笼屉蒸制,得到了口感爽滑,丝丝入味的汉中米皮。后经发扬光大,传至全国各地。  当然,也有秦始皇时期就有“面皮”的说法。

曹操“做凉皮”的故事

相传三国时,曹操领兵攻打蜀汉,进军汉中时正值雨季。有一天路过汉江,突然江水猛涨,竟把征集来的一船大米全浸湿了,曹闻此即对船工打骂,恰逢一农妇路过,便向曹求情,解救众船工。心灵手巧的农妇,连夜把江水泡涨的大米磨成米浆,蒸制了可口的米皮,曹操吃后赞不绝口,即诏令沿江所有农妇照法制作,日夜赶蒸,装入饭袋发给将士随身携带。凉皮(米皮)皮由此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面皮知府”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做法

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汉中米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其次,大料水等香料的调制也是一碗口感舒爽的汉中米皮不可或缺的。

汉中热米皮一直以来是一种大家比较喜欢的米皮吃法。一勺用浸泡过的大米磨成的米浆,均匀地摊到蒸笼的笼布上。旺火一催,不消两三分钟,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米皮已被翻倒在了案板上。随即用板刷在米皮上抹上一层菜籽油,切成两指宽的粗条的热米皮就放进了专用的大檐瓷碗中了,也可直接于蒸笼中取出后用木筷划断直接置入碗中,配以作料调食即可。热米皮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吃在嘴里更加软糯一些,滑滑的,口感非常好,天冷的时候吃,更有暖胃的作用,营养健康更胜一筹。

[!--empirenews.page--]

简介

枣糕馍

唐宋以来即为地方风味食品,以纸坊枣糕著称。枣糕馍,用优质面粉为主料,大枣、菜油和白糖为辅料,面粉发酵后又反复和搋,面坯偏硬成形,两侧各塞2块碎枣,旺火蒸制而成。熟后顶部两侧各印红梅花点,以显其特色。其馍食之味甜,绵软可口,回味馥香,耐贮存,不走味,不发霉变形,为款待宾客之佳品,亦可馈赠亲友。据县志载,明代起洋县枣糕馍就也驰名汉中地区内外。

洋县枣糕馍名满陕南,枣糕馍是用绳串成串串提着,是走亲访友,馈赠待客的礼品,洋县枣糕馍洁白没有裂纹,外酥里软、韧、松、甜,存放时挂在风凉处不变味,存放上三、四个月。上蒸-蒸好像刚蒸的馍,在没有保鲜、冷冻技术设备的年代里,是不可多得的面制食品。

在洋县饭馆、作坊、家庭都能制做。枣糕馍用黄酒渣发酵,和面时加白糖,根据四季气温把握好水温,和成的面要反复采揉,馍馍做成后要盖上被单,发酵半小时后,用大铁锅蒸焖,出锅时按上花印即成。面粉、砂糖、菜油及红枣蒸焖印花,以绳贯之放通风处,虽数月不变味。

特点:

1、枣糕馍不用兑碱,洁白而没有裂纹,吃起来松、韧、甜。

2、存放时,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风凉处。

3、口味酥脆香甜。

4、形状独特。整体为弧形,上弯下平。中央顺长裂开。这种样子便于携带。因为馍上裂有长口子,底面又平,所以每两个馍底面相对为一组,用细草一组一组把几十个馍拴串起来,走亲访友时,将馍串搭在肩上或挂在胳膊上,很方便。

历史文化

清代康熙《洋县志》上说,扬州旧有八堰,但一个个都荒废了,排不上用场,扬州太守杨从仪上任后便将他们一一修复了,并新筑了杨填堰,扬州老百姓的田地得到灌溉,有了好收成,百姓个个感恩戴德。在扬州纸坊街以北不远处有两座堰,一座叫土门堰,一座叫傥滨堰。杨太守筹集资金,纠集劳力,亲自上土地,带领大伙儿,填石筑坝,架槽引水,疏通渠道,草坝村、纸坊街村和双庙村一代庄稼的水荒问题便彻底解决了。第二年,麦子长势很好,获得了丰收。吃水不忘挖井人。纸坊街村的乡亲们商量,绝技好好感谢感谢这位父母官太守大人。给太守大人送点什么礼物才能表达感激之情呢?有人说,太守夫人已经显怀了,盼望早生贵子,而且最好生个双胞胎。大伙觉得此话不错,立即合计就用白面馍馍来表达这一心愿吧。乡亲们在磨面时取出起初磨制的精粉,制作出形如两只肥大的耳朵谅解称快的馍馍,寓“双胞胎儿”之意;在两只肥大的耳朵左右两侧各迁入红枣子,与“早生贵子”之意,在两只耳朵的弓背上个点红梅一朵,与“红梅报春迎吉祥”之意。这种馍馍因面粉上乘,加之和面时加入白砂糖,造型独特且油红早红梅点缀,所以糕点办得香甜可口,鲜果般的漂亮可人。乡亲们对自己的“杰作”都非常满意,便将此馍取名“枣糕馍”。于是,则定吉日,将 “枣糕馍”用红绸带串起。挑者,抬者,还担着自酿的米酒,敲锣打鼓给太守扬从仪送去。

做法

原料配方

富强粉50千克黄酒渣子500克白糖3.5~4千克水20千克

制作方法:

1.发酵面:黄酒渣子500克做酵子,加温水化开,过丝罗后,发面5千克,温水量冬天5千克,夏天2.5千克,春、秋3.5千克左右。发面盆冬天放在热地方,以热到不烘干面盆为准;夏天则应放最阴凉的地方。

2.和面:一般是头天晚上发面,第二天早上和面。每50千克面粉中加白糖3.5~4千克,包括发酵面用水在内,用水量在20千克左右。冬天水温要求在60~80℃,春、秋水温50℃左右,夏天水温应更低一些。和面时,先将酵面稀释,然后和面,和面动作要利索,千万不要把面烫了。夏天先和进25千克左右,余下20千克左右按情况掺兑;冬天先和进,30~40千克,余下5~10千克按情况再掺兑。和成的面越硬越好。

3.成型:和成的面要揉光揉好,再拧成100克左右的面蛋,揉成长条,并沿长平面中间按一条沟沟,沟沟内抹上香油,翻个身,沟沟朝下,再夹捏成17厘米左右的长条,横放,用手掌从两头压下,呈凸状,再将中间部分压成平面,即成扁平状,平面四角各按上个枣瓣(枣子去核切成四瓣),最后由两头对卷,翻身,使抹油的沟沟翻在上面,如意状的馍馍就做成了。馍馍做成之后,要摆在盘子里,冬天蒙上棉被,夏天蒙上单子,再涨(即饧发)半小时左右。

4.蒸焖:当地使用大铁锅,将饧好的馍放入笼笆(竹片编成的笼箅),上面扣上铁盆,旺火烧开15分钟,回汽10分钟即熟。使用铁盆是为了防止馍馍水分过大。

5.印花:出笼的馍馍,用一根小竹杆刻成的点花印,蘸食用红水,按一下,花朵即成。

[!--empirenews.page--]

洋县神仙豆腐

简介

神仙豆腐是江西、广西桂林、湖南、安徽六安、陕西商洛等地饮食中最富特色的汉族小吃。这是一种泡在水里、口感滑溜、吃到嘴里凉生生、苦隐隐的食品。色泽淡雅、清香味浓,口感舒适的绿色食品。

说到洋县华阳的美食,这里的土生土长的人们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惊喜,一个属于大自然的馈赠。古时,当地人用一种名叫“神仙树”的植物茎叶加工制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这种“神仙树”学名“双翅六道木”属于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类植物。将其茎叶手搓或捣成糊状,加适量水,搅匀之后用荷叶盖住,放置阴凉处10-20分钟即成。“神仙豆腐”使用天然植物作为原材料,做法质朴简单,无任何添加,质感滑溜,入口清凉,味道微苦,通常切成细丝状,佐以食醋、辣椒油等香辛料拌匀。味道麻辣酸香,轻快爽口,可谓“只品神仙,不见豆腐!”。“神仙豆腐”原本属于南方广西、湖南一带的常备食物,因华阳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历史变迁,“神仙豆腐”就在此安家落户。

特点:

色泽淡雅、清香味浓,口感舒适的茶韵, 其色如翡翠,呈半透明固体。有退火,清凉解毒之功效,适宜夏季食用,长期饮用保健效果显著,而且可防治因肝炎、肺热引起的各种疾病。

做法

制作原料:

“神仙豆腐”是用“神仙树”之叶做的。甘启良编著的《竹溪植物志》记载:“神仙树”的学名叫双翅六道木,是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双翅六道木在竹溪各乡镇均有,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沟边杂林中或灌木林中。叶可制“神仙豆腐”,供食用。六道木是因枝干有六条沟槽而得名。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我国六道木共有26种,其叶下部全缘,上部疏生锯齿,双花生于短枝顶端,有总花梗。有一种短枝六道木,据说叶子能做豆腐,还可制作茶叶。它是将采集的优质短枝六道木叶清洗、去杂、淋干、计量、拌匀、蒸叶、晾干、炒制、包装为成品,其操作工艺简单、易行,保持短枝六道木叶原有的功能作用。

做法:

1.用山中野生的一种绿色的带香味的叶子制成,把叶子洗净,用手搓或捣成糊状,加适量水,搅匀之后用荷叶盖住。放置阴凉处10-20分钟即成。

2.把叶子洗净,用手搓或捣成糊状,拿少量地灰,加上水,用布过滤,把过滤后的地灰水倒入已弄好的叶子浆中,放置阴凉处10-20分钟即成。

[!--empirenews.page--]

镇巴腊肉

简介

镇巴腊肉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镇巴腊肉,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叫熏肉,产自陕南秦巴山区的镇巴,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镇巴腊肉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特色简介: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制作加工: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保护范围: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镇巴腊肉”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镇巴县所辖行政区域。

[!--empirenews.page--]

麻辣鸡

简介

20世纪50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为群众节日佳肴和招待宾客之名菜。

特点:

由于它有着色泽鲜艳,肉质细嫩含脆,肥而不腻,麻辣爽口的独特风味,随着岁月的推移,喜欢的人愈来愈多,今天已成为这里街头方便小吃中的奇葩了。

做法

原料:

本地公鸡一只,约三市斤,草果一中颗,八角、沙仁、白扣各两粒,花椒少许,生姜五十克,花椒粉二十克,食盐二十五克,油泼辣子三十克,味精五克,鸡汤一百克,葱两根。

做法:

1.先杀鸡,去毛,扒出内脏,洗净,入冷水煮沸,打除泡沫;

2.加草果、八角、沙仁、白扣、花椒少许、生姜十克、葱两根,慢火煮七成熟捞出,控干水分,放凉;

3.然后用利刀切成两寸见方的鸡块,撒入食盐、花椒粉拌匀,腌十分钟;

4.最后将生姜四十克捣烂挤出姜汁,与油泼辣子、味精等一同兑入鸡汤,倒入鸡块,调匀上盘。

此菜色泽金黄鲜亮,肉质细嫩脆爽,肥而不腻,麻辣出头。吃后舌尖、嘴皮火烧火燎,使人既怕又爱,经不住诱惑而一吃再吃。

[!--empirenews.page--]

油泼辣子

简介

陕西关中八大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醮馍拌菜调干面,嘴巴一抹嫽得太,在陕西,油泼辣子很受人们喜爱,岐山擀面皮,凤翔豆花泡馍以及西安最受欢迎的羊肉泡都离不开油泼辣子,油泼辣子也叫油辣子,它是将秦椒碾制的辣椒粉与花生芝麻等境加香味的调料拌匀,然后用熟油泼入,再用农家醋一激,香味扑鼻,油泼辣子就做好了!

营养价值:

中医药特色

1.预防心管病

油泼辣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的作用,能降低血管硬化的发生率,预防心血管疾患。

好的油泼辣子色泽鲜明,口味香辣,劣质的油泼辣子暗淡无光泽,香味很淡。

做法

配料:

八角 170克 花椒 220克 姜片 150克 良姜 50克 甘草 100克 毕卜 50克

桂枝 100克 桂皮 100克 白胡椒 100克 茴香 50克 肉扣 80克 白扣 50克

丁香 25克

制作:

1、将以上调味品,碾碎成末,一定要细,做成后的油泼辣子可增加香味;

2、取秦椒辣椒粉若干(根据自己需要看辣椒粉多少);3、与上面的香味料搅拌均匀置入耐热容器中待用;

4、取上等菜籽压榨油,不可选用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5、将油加热至180摄氏度,端离火源冷却3分钟(温馨提醒:安全更重要,小心烫伤);

6、瞄准辣椒粉,将油泼入辣椒粉中,香味扑鼻而来;

7、待热油泼净后,用少许农家醋倒盛油的勺或锅,摇一摇再倒入辣椒油中;

8、大功告成,油泼辣子做成啦!

[!--empirenews.page--]

汉中梆梆面

简介

汉中梆梆面是陕西省汉中地区汉族传统小吃。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担上市,敲梆叫卖而得名。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

特点:

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又含有一定脂肪、维生素B和钙、磷、铁的当今面食小吃。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历史文化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做法

工艺: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用水和成硬面团,饧5分钟后盘揉,用擀杖擀成极薄面片,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炒锅置火上倒入菜籽油,烧七成热时离火,凉至五成热时,放入辣椒面,制成辣油。生姜捣成汁,大葱切成葱花,酱油、醋分别熬开。在碗内加适量酱油、醋、精盐、辣椒油、姜汁、花椒粉、葱花等,加入少量面汤 ,捞入煮熟的面条,淋上熟猪油即成。

食材挑选:

在选择食材面粉时要特别注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面筋强度:

面粉内的面筋构成面包的网状结构,如果网状结构过于软弱将无

法做出良好的面包。所以面粉要有足够的筋度,做一个好面包的条件:

(1)足够的蛋白质量及良好品质的蛋白质。

(2)足够的糖及淀粉酶,供给酵母发酵所需用糖。

(3)足够的a-淀粉酶调整淀粉的胶性。

发酵耐力:

面包超过预定的发酵时间,但要能做出良好的面,这叫发酵耐力。所以面粉要足够的发酵耐力。

高吸水量:

面粉加水搅拌时,能够加入大量的水,但还要能做出好的面包,吸水量越多越可以减少成本,储藏时间也可以稍长,经济价值则大。

[!--empirenews.page--]

汉中米面皮子

简介

汉中米面皮,当地一般简称汉中面皮,是陕西汉中具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 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当地称冷面皮或凉面皮)。配菜主要有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口感软糯,香辣可口。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油炸后食用,还有炒、烩等吃法。

汉中面皮,列入“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之一,并入选了“汉中市十大入围文化符号”。2010年,“汉中面皮”列入汉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汉中面皮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

汉中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1]

据《汉中日报》载,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径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曹操部下将押运看管运粮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来 ,当时给军营做饭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泪,一则不愿让士兵挨打,二则不能让贵重的大米白白浪费,经过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加上适量的白糖,在竹笼里蒸成米糕馍,切成方块给士兵吃,一举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将浓米浆加入适量的水放在竹笼里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等调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觉得曹操部下不问青红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便告别军营回到故乡城固县上元观。几年过后,家乡连遭洪水,衡志四无法生计,便想起了他在军营作面皮的事,便借债设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也用红薯粉、土豆粉、面粉单独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获得成功 ,以后面皮遂开始在汉中流传。[2]

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

做法

原料:

必须选择汉中产优质稻米;使用的醋都是熬过的熟醋,里面根据各家秘方添有作料;辣子油清透见底,洒在水上不会有沉淀;蒸面皮时抹的油也必须是熟油、好油。

汉中面皮是用大米磨浆,磨成的浆有很高的黏稠度,此时最重要的是烫浆和搅拌,适度的水温,适当的高度浇灌,适当的搅拌力度和搅拌时间。

配料:

汉中米面皮的配菜主要是黄豆土豆丝、芹菜、菠菜、胡萝卜丝、黄瓜丝等。

调料: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等。

调料水的制作:

大蒜水,辣椒油,糖少许,醋,香麻油(可根据个人口味),黄瓜(绿豆烫过水也可以)

大蒜水:拨一两瓣大蒜,加少许水,用搅拌器打碎,然后加入少许盐和味精,搅拌使其溶化

辣椒油的制作:

先把500克油烧热,同时在一个大碗里放1杯辣椒面,1~2大匙胡椒粉,一小撮白糖(千万别多),1大匙白芝麻,不要搅,就这么放着。等油冒烟之后关火,稍微晾晾,大概有个七八成热的时候就可以倒入辣椒了。先倒一半,用勺子搅匀,放2~3大匙花椒粉(或者是花椒粒),再用勺子搅匀,然后另取一个小勺舀一点点凉水(也是千万不能多)倒入辣椒碗,搅匀,这个时候碗里象水开锅一样,但因为水很少,所以不会溅出来。搅匀后,再把剩下的油倒入,放凉即可。

制作设备:

1. 面皮蒸笼,或者面皮锅锅(又称面皮锣锣)

材质:铝合金、镀锌铁皮、不锈钢、竹木。

2. 石磨(手磨子),大米打浆机,均有市售成品

产量:大米打浆机每小时可以加工生产约50斤浸泡后的大米,手磨子多农村家庭(山区)用。

  • 推荐美食
  • 相关菜谱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