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无锡小吃大全_无锡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2:36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特色小吃有:无锡排骨、小笼馒头、三鲜馄饨、方萝卜、酒酿棉子圆、挂粉汤圆、糖芋头、玉兰饼、烧卖、江阴河豚、顾山烧饼、桂花、无锡“肉骨头”、高塍猪婆肉。

梅花糕

简介

梅花糕,是南京、苏州、无锡风味小吃,和海棠糕类似。梅花糕是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历史文化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特色糕类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拍手称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做法

原料配方

以制作100个梅花糕为例:上等白面粉4公斤、豆沙3.5公斤、白砂糖150克、糖猪板油丁500克、红绿丝75克、食碱15克、豆油25克。

制作方法

1、取2公斤面粉放入桶内,加等量温水,用长柄铁勺搅拌均匀,静置5-6小时,再加入2公斤面粉和温水3公斤,用劲搅拌至面浆均匀。将食碱溶化后倒入桶内拌匀,灌入铜壶内待用。另将豆油倒入容器,加清水50克调成水油。

2、把模具连同铁盖放炉上用中火烧烫,用刷子蘸水油将模具孔涂抹一遍,取铜壶将面浆依次注入模孔(只灌半孔),随即将模具举起,缓缓转动,使面浆均匀黏在孔壁,然后放在炉上,将竹片插入孔中把面浆刮向孔的四壁。接着在每个孔内加入豆沙35克、糖猪板油丁5克,再取白砂糖15克均匀撒在各孔内,此后用面浆将孔填满,撒上红绿丝约15克,加盖烧2分钟,开盖再均匀撒上白砂糖15克,盖上铁盖再烧3分钟即熟。打开盖子用铁铲将梅花糕与模具分离,挑起装盘即可。

[!--empirenews.page--]

萝卜丝饼

简介

长沙时令点心。最初为茶馆中所制茶点。外酥脆内鲜软,层次分明,具萝卜特有的清香。

历史文化

20世纪初以大华斋和福芝春两家茶馆质量最佳,后来小吃摊贩也有供应。50年代以后,以老点心师陈凯传所制最享盛名,80年代则以其弟子、特级点心师谢功臣公推为第一。1986年谢功臣援外,招待卢旺达总统时特意制作了萝卜饼。总统品尝后非常满意,说:“我吃了几十个国家的名点,唯独中国的萝卜饼味道最美。”

做法

原料:每20个萝卜丝饼需水调面300克、油酥面200克、白萝卜750克、熟火腿100克、金钩50克、鲜猪肉100克,味精、食盐、葱白、青蒜梗、酱油、麻油、胡椒粉各适量,植物油1000克(实耗100克)。制法:白萝卜洗净去皮,切成丝,用盐腌一下,挤干水份;鲜猪肉洗净剁成肉泥,金钩浸发剁末,熟火腿切末,葱白切花,青蒜梗切丝。以上各料与箩卜丝合在一起,再加入味精、酱油、麻油、胡椒粉等拌匀成馅,分成若干份;将水调面和油酥面各分成20个剂子,先将水调面剂子按扁,包入油酥面剂子,再按扁,用檊面棍檊成长皮,由一头卷成筒,再檊成长皮,再由一头卷成筒,然后竖着檊成园皮,放入一份萝卜馅,先包成球形,再按成鼓形,入沸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时出锅即成。

[!--empirenews.page--]

马蹄酥

简介

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做法

用料:高粉4.8千克、绵白糖2050克、饴糖75克、食碱10克、豆油1950克

做法:1.面粉开窝,酵种撕碎放入,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开水500克,5克碱用25克热水化开反复揉匀划开透气成糖油面。2.将碱5克勇25克水融化后倒入面缸,放3千克面粉.白糖1.6千克.豆油1.6千克拌匀揉和,成糖油酥。将分成200个15克的剂子,揿扁成边薄中厚的圆形皮子,每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拢,揿扁后用擀棰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酥胚。再酥胚正面印上马蹄印,将饴糖用热水75克稀释后,刷再酥胚面上。将酥胚底部抹上少许水贴在烤盘上,炉内酥胚上压盘放水烤4分钟后端去水盘,将绵白糖50撒入火中覆盖水钵(不使漏气)焖约3分钟。待炉内糖烟消散热气冒起时端去水钵,出炉即成。

[!--empirenews.page--]

糖芋头

简介

糖芋头,是无锡传统名点,它选地方产上等芋头的芋籽,去皮、洗净、放碱,烧至芋籽呈紫红色时再转为火焖,放入红糖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烂、色泽鲜红、甜汤鲜洁、香味四溢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应时小吃。

历史文化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王莽从皇宫里赶出来,听说太湖里岛屿很多,便躲到了马迹山上一个山村子里。听到当地老百姓讲了金芋头的故事,开心啦!我皇宫里宝贝千万件,从没见过金芋头,要是被我找到,岂不是稀世奇宝呀!有一天,他带了人上山找金芋头去。

马迹山的山,座座陡,冠嶂峰的林,处处秀。站在山下看山头,缕缕白云遮山顶;上了山顶四面看,万顷太湖一片明。刘秀和手下将士从早寻到晚,啥也没寻见,肚里倒饿得咕噜噜响了,便用刀掘几个芋头。放在山涧的清泉里一漂,外面金黄色的皮,里面白玉般的肉,吃起来又嫩又脆,倒也十分可口。这班武士大将平日里吃惯了鱼肉海参,从没尝过这野物的味道,竟越吃越觉得好吃,刘秀不禁脱口而出:“生的都这么好吃,烧熟了一定更好吃。”从前马迹山的芋头,无论生熟都很好吃。从此以后,倒偏偏要烧熟了才能吃。

每年八月半中秋节,四乡八镇的人都要马山芋头“烧糖芋头”以贺喜庆,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

[!--empirenews.page--]

海棠糕

简介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同当地的梅花糕一样,同为一道历史悠久的花色点心,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做法

1.用水50克将碱化成碱水。在25克花生油中注入50克水,调和成水油。

海棠糕

海棠糕

2.将赤豆,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制成湿豆沙馅心。

3.将猪板油切成80粒小丁,加白糖100克,制成糖板油丁。

4.将面粉倒入拌面缸内,用冷水拌和成浆状,掺入老酵,加适量碱水搅匀,至面浆无酸性,色不黄为佳。

5.将海棠糕模型工具放在特制的炉火烧热,刷上少许水油,将面浆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在每个模型内放入豆沙20克,再次将面浆注入,盖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上面加糖板油丁一粒,四周撒些黄瓜丝,烘5分钟左右。在另一铁板上撒些白糖,将模型内的糕挑出来,面贴铁板,底朝上,放于炉上,待铁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铁盘把粒翻过来,即为成品。

[!--empirenews.page--]

惠山油酥

简介

惠山油酥,原名“重油烧饼”,无锡著名特产。相传元末明初,由惠山寺僧人创制,因其形状似寺内“四大金刚”塑像的肚脐,被僧人誉为“金刚肚脐”一直沿袭至今。

惠山油酥采用纯素油,精白粉、芝麻、果仁、瓜丝等原料,经烘制而成。它品形规整,色泽金黄,酥松香甜,甜中带咸,具有独特风格,数百年盛销不衰。

做法

皮料:特制粉45公斤绵白糖15公斤植物油18公斤小苏打0.4公斤

馅料:特制粉5公斤绵白糖3公斤植物油3公斤仁1公斤红绿瓜2公斤桔饼2公斤青梅干1公斤桂花1公斤细盐0.5公斤

面料:白芝麻仁10公斤

1.选料:按配方规定选用新鲜原料,绵白糖须用20目筛子过筛,果料拣去杂质并切成小颗粒。

2.配料:按配方规定的原料名称和数量分别配料。

3.和皮:在皮料中加温水4公斤左右(气温高减、气温低增),和均匀后再加入面粉拌和擦透成面团。

4.擦芯:将馅料拌匀擦透。

5.分块:将皮料面团摊平分切成1.5厘米见方的小块。

6.包芯:将馅料均匀包入每只小块。

7.涨麻:将白芝麻仁装在桶内,倒入开水,淹没为止,浸泡5分钟后滤去余水待用。

8.上麻:先将包入馅芯的生坯倒入上麻机盘内,开动或拉动上麻盘,徐徐加入浸泡后的芝麻仁,待上足后再运转1分钟。

9.排盘:将上好麻的生坯逐个排在铁盘内,互相间隔2厘米左右。

10.烘烤:在炉温240℃左右的糕点烘炉内烘烤8分钟左右,待呈褐黄色即可出炉。

11.冷却、包装:出炉后,待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可包装。

[!--empirenews.page--]

无锡肉骨头

简介

无锡肉骨头,又称“酱排骨”,是无锡历史悠久的著名地方风味菜肴。它肉质酥烂,味香浓郁,肥而不腻,甜咸适口,色泽紫红,香气扑鼻。

历史文化

相传此菜始于宋朝,由无锡城里一家熟肉店在被其接济过的“济公活佛”的帮助下创制而成,“无锡肉骨头”便由此出名,历代相传。到了清朝,无锡南门的“莫兴盛”经营的酱肉排骨亦很出名。后来无锡三风桥附近的余慎肉食店,高薪聘请烧肉师傅,吸取别店的经验,在选料、调味、操作等方面加以改进,专门选无锡出产的细皮白肉猪的大排和方肉为原料,用纯黄豆制的酱油、上品老酒、糖等烹制,将方肉与排骨同煮,使汤汁更加浓醇和鲜美。这样烹制出来的排骨,不仅外浓味鲜,肉松骨酥,而且香味浓郁,异常入味。在清末时,三风桥肉骨头便和无锡清水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为无锡三大名产而驰名中外。

做法

配料

猪小排750克、食盐适量、酱油适量、适量、八角适量、桂皮适量、料酒适量、糖桂花适量、白糖适量、小葱适量、红曲粉适量、植物油适量。

步骤

1、将排骨朵成块,用盐,嫩肉粉拌匀,腌制12小时。

2、腌好的排骨,加清水,用旺火烧沸,捞出洗净。

3、把锅内的汤倒掉,加少许底油,少许白糖超出糖色后放入排骨煸炒至上色。

4、加料酒,葱段,姜片,大料,桂皮,糖桂花,清水盖上锅盖,用旺火烧沸后,加入酱油,少量红曲粉,改用中火烧至汁稠即可。

[!--empirenews.page--]

龙凤腿

简介

龙凤腿是江苏省汉族名菜,属于苏菜系。源于烧肉方和狮子头,早在清代即为筵席佳肴,南北各地均有。造形美观,色泽褐黄,外松脆、里鲜嫩,口味香咸。唯有长汀龙凤腿烹任方法不同,吃法也异。长汀筵席本来多用筷、碟、汤匙,而吃龙凤腿却似西餐,以手持之,细嚼慢咽。因为龙凤腿实为“狮子头”加柄(用猪肋骨做柄)以手持握进食,别有风味。

龙凤腿主料鸡丝、虾仁。将拌匀的鸡丝、虾仁均分在网油上,包成鸡腿状,放入七成热油,炸熟即可。此菜色泽黄,外松内,内鲜嫩。

做法

【原料】鸡丝450克、虾仁100克。猪肉油150克、鸡腿骨10克。鸡蛋50克、白糖10克、辣酱油7.5克、盐7.5克、绍酒20克、味精2克、葱20克、胡椒粉3克、淀粉20克、花生油1250克(实耗油150克)。

【制作过程】将鸡丝、虾仁同放碗内,加鸡蛋、白糖、辣酱油、精盐、绍酒,味精、葱末和胡椒粉拌和待用。猪网油漂洗干净,切成10厘米见方的块,将鸡丝、虾仁分别放在网油上,鸡腿骨摆放在网油的一端包成鸡腿形。鸡蛋加干淀粉调和。油锅上火,烧至七成热(约175℃)时,将龙凤腿坯逐个沾满干淀粉,再拖蛋糊,滚上面包粉,下入油锅炸至淡黄色,将油锅移至小火上炸1分钟至熟,用漏勺捞出,整齐摆入盘中即成。

[!--empirenews.page--]

银丝面

简介

银丝面是江苏省(常州、无锡)及上海市一带的汉族传统面食小吃,为百年老店常州味香斋面馆于1912年所创制,已有百年的历史。配料讲究,操作工序严格,具有面细如丝,色白似银,柔软滑爽,富有韧性,下锅不糊等特点。其做法是在面粉中直接加入鸡蛋清,再用细齿面刀轧制成面条,因面条洁白如银,纤细如丝,故而得名。

做法

上白粉5公斤

鸡蛋清750克

食碱40克干

米粉500克(约耗75克)

青蒜末75克

白胡椒粉75克

味精50克

鸡清汤(咸味)7.5公斤

熟猪油375克

1.将面粉放入面缸,中间扒窝,把食碱用清水500克溶化后倒入,再加入鸡蛋清拌和,揉搓成雪花状面絮,15分钟后,再反复搋揉均匀,然后上面机轧制(双层2次,单层3次),在单层滚卷面皮时撒干米粉(防粘)。再后用细口面刀,(33厘米有30个齿口)滚轧成50厘米长的银丝生面条。

2.将味精、熟猪油、青蒜末平均分放于50只碗中,铁锅置旺火上,锅内放清水15公斤烧沸,生面条分2次煮熟,每只碗内放入沸鸡清汤(150克),然后将面条均匀地捞入碗里,撒上胡椒粉即成。

[!--empirenews.page--]

清水油面筋

简介

清水油面筋是江苏省无锡市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无锡三大特产之一,创始于清咸丰年间,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该品以小麦蛋白质粉(谷芫粉)为原料,用素油炸制,成品大小均匀、金黄溜圆、油光闪亮、皮薄松脆。

油面筋吃法多样,既可加在各种素食中,也能与各种肉类配伍,炒、烧、煮汤均可。尤其是在油面筋中塞进肉糜制成的肉酿面筋,经得起久煮,不破不碎,口味极佳。

历史文化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霸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无怪烧饭师太总是麸疲汰生麸,浸浸一小缸。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上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朝仍可烧素斋派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嘿,真稀奇!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子捞起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她高兴呵,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那还用说,烧饭师太手艺又强,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清炒面筋、酿面筋面筋笋片、面筋汤,道道素菜,道道佳肴。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面筋店铺。油面筋进了千家万户,肉酿面筋、面筋炒肉丝、菜烧面筋成了日常饭菜。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

做法

小麦面粉经过水洗(将面粉加入适量水、少许食盐,搅匀上劲,形成面团,然后用清水反复搓洗),洗出的产品就是水面筋。要是把水面筋揉成小球,放在热油锅里一炸,则会迅速膨胀变大,炸至金黄色捞出就成为极具特色的无锡清水油面筋。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