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小吃大全_广东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20:23
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现时的广东小吃和点心有区别,小吃品是专指那些街边小店经营的米、面小型食品,制作较简朴;点心是茶楼、早茶的繁多品种,以及星期美点等,特点是:花式品种较多,造型精细。
广东小吃的成熟方法多为蒸、煎、煮、炸4种,可分为6类: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糕品,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粉、面食品,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甜品,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除蛋、奶以外,多为植物的根、茎、梗、花、果、仁等;杂食,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
姜撞奶
简介
广州姜撞奶源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传统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风味独特且有暖胃表热作用。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研究发现,生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与水杨酸相似的物质,经稀释作为血液稀释剂,对降血脂、血压,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疗效作用,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养生益寿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特点:
姜撞奶口感绵软糯香,牛奶犹同少女吹弹可破的肌肤般洁白透明,勺子轻触便划开痕迹,有时看着一碗完好的姜撞奶,竟是不忍拿勺挖开的。入口一股绵滑奶香……甜甜的带一丝微辣,难怪这道甜品流传之广,其中滋味绝妙。
这是一款百年经典的粤式甜品,是广州番禺有百多年历史的民间美食,驰名省港澳。它是用热鲜奶冲入新鲜姜汁凝结而成,形似豆腐花,辛甜香滑,养颜美容,止咳安眠。即可现做热食,暖胃表热,祛寒行血,又可冷藏食用,清凉润喉,冰爽舒畅。最重要的是它简单易做,成功率极高,是零厨艺的懒人展现技能的最佳选择!
历史文化
关于姜撞奶,曾有传说。从前,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于是将水牛奶加糖煮热,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
做法
材料(1碗的量):
全脂鲜牛奶 180毫升
姜汁12毫升 (我用150克的姜榨出60毫升姜汁,做了5碗)
糖12克
做法:
1. 姜去皮切块,放榨汁机榨出姜汁,盛1汤勺到碗里
(因为我们家有工具,如果你们没有,可以将姜剁碎,然后放入纱布中将汁挤出,当然这可以个体力活呢。)
2. 取180毫升全脂鲜奶,放微波炉里以高火档加热50秒后取出,加糖搅拌均匀
3. 迅速将牛奶倒(撞)入盛有姜汁的碗中,倒完后请不要搅动或摇晃碗里的牛奶,20秒即可凝固成姜撞奶。
4. 天气寒冷时请趁热食用;天气炎热时,放凉后置于冰箱冷藏,便成了一款美味的消暑甜品。
[!--empirenews.page--]广式月饼
简介
广式月饼是过中秋节首选的佳品。其特点是:皮薄松软,油光闪闪,色泽金黄,油润软滑、甘甜不腻、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玲珑清晰,饼身呈腰鼓形,饼底呈皮色幼砂眼,不易破碎,携带方便等特点,不但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畅销,而且远销港澳、海外。广式月饼的馅料多种多样,多以馅料命名,其风味可分为纯甜和咸甜两种。纯甜口味的有五七(桃仁、杏仁、麻仁、花生仁、瓜子仁五种)、椰蓉、莲蓉、豆蓉、豆沙为馅心等月饼;咸甜口味的是在月饼中加入了蛋黄、香肠、鸡丝、叉烧肉等馅心的月饼。
广式月饼主要品种有:白莲蓉月、叉烧腊肠月、纯正莲蓉月、单黄白莲蓉月、单黄黄莲蓉月、蛋黄白豆沙月、蛋黄白莲蓉月、蛋黄豆沙月、蛋黄豆蓉月、蛋黄凤梨月、蛋黄莲蓉月、蛋黄鲜冬蓉月、蛋黄鲜椰汁月饼王、豆沙月、豆蓉月、凤梨精品月、凤梨月、贡品月、果仁芋蓉月、欢乐儿童月、黄金PIZZA月、火腿月、健康月、莲蓉月、玫瑰豆沙月、七星伴月、奶油椰丝月、礼品月、迷你月、栗蓉月、双黄白莲蓉月、双黄豆沙月、双黄黄莲蓉月、双黄莲蓉月、榄仁烧鸡月、水果月、三蛋白莲蓉月、三黄莲蓉月、香槟美酒月、鲜花月、伍仁月、特大月饼、瑶柱叉烧月、椰丝莲子月、月饼馅类原材料、云腿月饼等等。
广式月饼馅料有莲子、杏仁、榄仁、桃仁、绿豆、芝麻、咸蛋、叉烧、烧鹅、冬菇、冰肉、糖冬瓜、虾米、橘饼、陈皮、柠檬叶、瑶柱等。著名的月饼是:莲香楼纯正莲蓉月饼、趣香饼家的四喜牌五仁甜肉月饼、纯正莲蓉月饼、白莲蓉月饼、蛋黄莲蓉月饼等等。
做法
原料:糖浆皮、鲜鸡蛋、肥肉、果仁、芝麻、糖莲子、糖冬瓜、核桃、白糖、生油、麻油、汾酒、面粉、糖金桔、玫瑰糖制陷。材料用量自酌。
做法:1、果仁洗净。跟白糖、肥肉加清水和匀,再投入潮粉、榄仁、油搓匀,便成为月饼陷料。
2、陷料包在皮内,烘烤即可。
[!--empirenews.page--]马蹄糕
简介
马蹄糕是一种广东,福建福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甜点名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
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此品以广州市泮溪酒家的为最有名。因其所处的泮圹是盛产马蹄的地方。所产的马蹄粉,粉质细腻,结晶体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种点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传统名食,四季皆宜。
马蹄糕品种有透明马蹄糕、生磨马蹄糕、油煎马蹄糕、鸳鸯马蹄糕、三色马蹄糕等。
做法
制时先滤(马蹄)粉浆、煮糖水,再把沸糖水冲入粉浆搅拌成糊后蒸熟,便成为著名的泮塘马蹄糕了。
[!--empirenews.page--]干蒸烧卖
简介
干蒸烧卖是广东小吃,广式饮茶中的干蒸烧卖是茶市必点的人气点心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干蒸烧卖是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盐、鸡粉、胡椒粉、生粉、料酒为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的。许多人一提到广式饮茶就马上会想起虾饺、烧卖。干蒸烧卖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
历史文化
烧卖源起元代大都,一说内蒙古,现在中国内蒙古、北京、山西、广东、山东、江浙等地均有分布。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做法
干蒸烧卖有猪肉干蒸烧卖和牛肉烧卖两种。其中牛肉烧卖的历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烧卖的制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络,用刀剁碎后配以肥猪肉粒、姜汁、酒等拌匀,挞至起胶,挤成一个个丸子上碟。每碟两粒,放进蒸笼里蒸熟。现在,有配以马蹄粒、笋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鲜香爽口,肥美不膻。现在广州也有的高档茶楼在烧卖里面用上鲜虾肉,这种新式的烧卖做法,味道极其鲜美,口感爽滑!所以,在广州喝早茶的时候,记得叫上一笼的干蒸烧卖,品尝一下这历史悠久的美味。
[!--empirenews.page--]虾饺
简介
虾饺是广东汉族著名小吃,属粤菜系。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现在流行的是独虾虾饺。优质美味的虾饺一定要皮薄而软,如果饺皮是半透明则更佳;虾要爽口弹牙,饺内有少量汁液,全只饺要够热则为最佳。
虾饺,透明玲珑,滑爽鲜美。是广东茶楼、酒家的传统美点。广东人饮茶,少不了来一笼虾饺。上乘的虾饺,皮白如冰,薄如纸,半透明,肉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成为广州的名点,历久不衰。
历史文化
虾饺始创于20世纪初广州市郊伍村五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相传当时的伍村很繁荣,地方幽美,一河两岸,河面经常有渔艇叫卖鱼虾。这家酒楼老板为了招徕顾客,便别出心裁,收购当地出产的鲜虾,加上猪肉、笋等作馅料制成虾饺。当时虾饺皮厚不光亮,但因新奇,味道又鲜美,赢得了食客的喜欢,不久便名饧广州,各大酒楼争相制售,并经点心师的改革,将原料用面粉改成“澄粉”,效果特佳,更加吸引客人。
做法
虾饺在制作上较为讲究,将澄面、生粉制成虾饺皮;鲜虾洗净去壳吸干水分压烂搅拌成肉胶,肥肉切成细粒,用开水烫至刚熟,再用清水浸过,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鸡蛋白、细笋丝、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经冷冻后制成虾饺蒸熟。虾饺片薄而半透明,皮内鲜饺馅料隐约可见,形似一梳香蕉。由于外形美观,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深受海内外食客赞誉。近十年推出的鸡粒虾饺、蟹黄虾饺等新品种更受食客的青睐。
[!--empirenews.page--]肠粉
简介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布拉肠、拉粉、卷粉,【不同于猪肠粉(形似猪肠)】 ,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著称。 在广东,肠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价廉、美味,老少咸宜,妇孺皆知,从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级的高级酒店,几乎都有供应。
广东肠粉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布拉肠,另一种是抽屉式肠粉,由于使用肠粉的制作工具不同,所以导致做出的肠粉都不相同,布拉肠粉是以品尝馅料为主(肠粉浆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屉式肠粉(肠粉浆是使用纯米浆做成)主要品尝肠粉粉质和酱汁调料!现在肠粉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潮汕地区的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布拉肠粉是将米浆置于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肠粉。广州经营布拉肠粉比较著名的店家有银记、大可以等。抽屉式肠粉主要是做早餐肠粉为主,其中粤西地区最出名的是“都城肠粉”,在肇庆,云浮一带久负盛名。在香港,肠粉亦是传统粥店中早餐常见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一般会将肠粉切断,吃时再加入芝麻、甜酱及辣酱调味。注意,猪肠粉与肠肠粉粉并非同一类食物,但某些食客会将之混淆。猪肠粉虽然同是米浆制作,但是却与肠粉不同,味淡的猪肠粉并无馅料,是由米浆卷成卷状然后切粒,每粒的横切面有如树木的年轮般成不规则的圈状,配以不同风味的酱油而成。
历史文化
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州,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美不可言!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越吃越爱吃。
[!--empirenews.page--]叉烧包
简介
叉烧包是广东省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叉烧包是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故名。叉烧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包制时要捏制成雀笼形,因为发酵适当,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实际上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
叉烧包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五公分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後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又有一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叉烧包是饮茶时必备的点心。叉烧包亦有急冻后放在超市出售。不过其风味与茶楼内新鲜供应的相去颇远。
历史文化
在阿浓的《叉烧包和汉堡包》中,叉烧包是祖父的象征,而汉堡包代表了孙子。
在广东,叉烧包不仅仅是一种小吃,它还象征着团结和谐,还有有内涵的意思。也有的说法是从叉烧包的外包内陷结构上体现包容的意思。但是年轻一代又赋予了它另类的意思,即是说一个人思想、行动不敏捷,迟钝的意思。
[!--empirenews.page--]云吞面
简介
云吞面或叫做馄饨面,云吞面是广东省地道的汉族小吃。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即成。
吃云吞面也有讲究,不要以为几颗馄饨一把面加点汤就叫云吞面。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也是一口咬下“剥剥翠”。 三讲汤。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还有清,加味精是大忌。
辨别云吞面真假还有一招:韭黄一定不能缺。 连面条盛放上桌也有讲究:碗底一般放五颗鲜虾云吞,然后把面条铺放在云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汤,汤里面如Curtner说的要放些韭黄丝,增添美味并带来清脆的口感。因为要保持面条的弹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让面汤把面条全泡进去,必须有一部分面条露在汤上面,而且要趁热赶快吃。
历史文化
云吞面是广东地道小吃的一种。虽然面食在广东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现,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据考据,云吞面最早在清末明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贩卖 馄饨也叫云吞,起初是用于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市镇店肆停业,各家包馄饨祭祖,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富贵人家一盘祭祀馄饨,有十多种馅,谓之:“百味馄饨”。 南宋后,馄饨传入市肆。
做法
广州人爱吃云吞面,一碗上乘的云吞面,要有“三讲”:一讲面,必须是竹升打的银丝面;二讲云吞,要三七开肥瘦的猪肉,还要用鸡蛋黄浆住肉味;三讲汤,要大地鱼和猪骨熬成的浓汤。小小云吞面,承载着丰富的本地元素。
吃云吞面也有讲究,不要以为几颗馄饨一把面加点汤就叫云吞面。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也是一口咬下“剥剥翠”。
三讲汤。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还有清,加味精是大忌。辨别云吞面真假还有一招:韭黄一定不能缺(正宗广式云吞面只放韭黄不放青菜)。连面条盛放上桌也有讲究:碗底一般放五颗鲜虾云吞,然后把面条铺放在云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汤,汤里面要放些韭黄丝,增添美味并带来清脆的口感。因为要保持面条的弹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让面汤把面条全泡进去,必须有一部分面条露在汤上面,而且要趁热赶快吃。
[!--empirenews.page--]鸡仔饼
简介
鸡仔饼是广东广州地区汉族传统饼类名小吃,原名“小凤饼”,清代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
鸡仔饼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仅是外形,就让人一见钟情:娇小的身段,椭圆形略似美女的鹅蛋脸,在几乎清一色正圆形的饼饵群体中显出另类美。皮薄馅少的,吃起来比较脆;皮厚馅丰的,酷似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笔下正在俯首觅食的小鸡,外脆内软,很有嚼头。咬一口,只听“咯咯”作响,浓香像一股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再咬几口,恍若引爆了一个香料库,复合香气从馅里迸射四溅,浓得化不开,直至进入了深度咀嚼阶段,才逐渐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鲜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鸡仔饼的最大特点是耐人寻味。它有深度,越嚼味越好,吃完后隐藏在牙缝里、舌底下、嘴角边的美味余香仍在不断辐射,久久萦绕;它也有广度,主食与副食、荤食与素食,主料、辅料、佐料、调料集于一身,融于一炉,《水浒》的“五味瓶”之喻用于鸡仔饼,显得单调乏味,鸡仔饼不啻是一桌微缩的盛宴!因此,它宜佐茶、佐酒甚至佐膳,这样的多面手,在饼饵一族中堪称出类拔萃,令人青睐有加。
历史文化
1、小凤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顺德人。据说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厨不在,便吩咐小凤做一款广东点心给客人食用,而家里一时亦无准备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楼把常年储存的惠州梅菜连同五仁饼馅(当时正直月饼季节)搓烂,加上用糖腌过的肥猪肉,再加上精盐、香料等拌和,用饼皮包裹,捏成丸形,稍为压扁,放入炉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人品尝后深觉甘、香、酥、甜、咸兼有,咸中带甜,味道独特因而大加赞赏并问此饼何名。由于此饼是小凤巧制,主人便随口说是“小凤饼”。
2、某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来的客人,碰巧点心师傅不在。小凤就把平时私底下储藏起来以备充饥的饼干拿出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赞赏,过后还来信称道。其实,小凤那时只不过是把平日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想不到这种饼居然入口松化,十分可口。这个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他命令点心师傅如法炮制,并将此饼取名为“小凤饼”。
3、“小凤饼”被认为是梁氏的祖传,而“小凤”一名来自于其酷似小鸡的外形。在后来成珠楼将“小鸡”注册为“小凤饼”的商标时,其意在附和将“鸡”雅称作“凤”的民间习俗。
小凤饼成为名饼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成珠茶楼当时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突然想到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鸡仔饼用料不下十种,糖的重量占了三成,加上少量精盐、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掺和冰肉(肥猪肉)和榄仁,使饼身脆化,咸中带甜,可茶可酒,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就这样,新品种的“成珠小凤饼”诞生了。
[!--empirenews.page--]双皮奶
简介
双皮奶,广东汉族特色小吃。顾名思义,含双皮之奶也。据说当年广东省顺德市一位叫何十三的农家子弟,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个花样,不久有个识货的老朋友买去了配方,开了间食档,这顺德双皮奶便吃成了传统,而双皮奶也便由清末流传至今。
正宗双皮奶的做法非常地考究,一步都不能马虎。将清晨新挤的水牛奶煮热,但不能开,否则会破坏奶质结构,致使不易结皮,蛋白,搅拌均匀,把拌好的牛奶缓缓倒回原来的碗中,使原来的奶皮浮起,放到火上去蒸,不久又可以结出一层皮来;一碗馋刹眼球的双皮奶就做成了。要吃双皮奶,其实最要紧的就是牛奶的香甜之外的另一层滑爽厚道。
顺德双皮奶白而滑,给人一种端庄而温柔的感觉;香气浓郁,奶味浓,蛋味够,扑鼻的浓郁的奶香让人联想起广阔无限的大草原中,温和的春风,和纯朴的草原生活;入口香滑,口感细腻,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滑,像妈妈的抚摸一样温柔,每品尝一口都有幸福的味道,唤起了童年纯真的生活,心情也格外轻松。因此双皮奶深受广大的群众欢迎,流传至今,成为顺德的特产之一,还被评为 “中华名小食”之一。
历史文化
顺德双皮奶始创于清朝末期,是当时顺德的一位农民无意中调制出来的,这就是最早的双皮奶。后来经过不同的人的改进和不同派别的融合,慢慢的就形成了现在的双皮奶。
据说,仁信双皮奶的创始人——董洁文与其父董孝华在顺德大良白石村以养牛为生,并跟着父亲做牛乳。大良附近多土阜山丘,水草茂盛,所养的本地水牛,产奶虽少,但质量高,水分少,油脂大,特别香浓。故大良水牛奶极受欢迎,水牛养殖业一直十分繁荣。
但是当时没有电冰箱,董父常为牛奶保存绞尽脑汁。有一次,董父试着将牛奶煮沸后保存,却意外地发现牛奶冷却后表面会结成一层薄衣,尝一口,居然无比软滑甘香!从此董家的人都迷上了这种多了一层“皮”的牛奶,一试再试,制成了最初的双皮奶。
如今九十高龄的董洁文对记者说,又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改良,她制作双皮奶的技术日益精湛,生意也非常好,但非得用碗装后挑到乡镇去卖,非常不方便。1952年,她尝试着将自家的杂货铺改成专卖双皮奶、牛乳等的甜品店,成为今天的“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