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咸阳小吃大全_咸阳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口碑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18:31

咸阳,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

特色美食有白吉、百里香、北韩大麻花、彬县扯面、彬县酒、彬县荞麦凉粉、彬县御面、插酥加鸡蛋、馇酥、陈家酱汁肘子、粉羊肉、凤翔腊驴肉、干馍、疙瘩面等。

秦镇米皮

简介

秦镇米皮,是陕西西安户县的特色小吃之一,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秦镇米皮,分为米皮和面皮两大类,米皮是用大米磨浆蒸成,面皮是用麦面洗浆蒸成。

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和盐,加上芹菜丁和豆芽黄瓜丝等小菜,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乾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西安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

历史文化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还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

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些面皮。这种蒸面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清代,秦镇街上就有许多家专营米皮的店铺,就其品质而言,较有名气的要数药王楼下的“皮铺子赵家”“孟记广生堂米皮”河城隍庙前的“秃雁娃皮子”了。改革开放后,秦镇涌现出了三四十家经营米皮的店家,家家生意红火,还出现了米皮培训中心,主要为外地培训米皮制作人才。

清德宗光绪八年(1885年),孟氏讳大田先生拜任厚德饭馆孔师傅为师学习凉皮制作和黄酒酿造技术,清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孟记广生堂米皮店在秦镇药王楼开设凉皮专门店和广生堂黄酒档口,以凉皮优质上乘,用料考究上乘,口感上乘,黄酒香甜爽口,享誉周至、户县、长安(西安)。以三个上乘为中心,现已经传承第四代。

20世纪末,“皮铺子赵家”在其第三代传人、年以八旬的赵克宽老人的指导下,继承了老辈的经营特色,严格选择主料,所用调料考究,菜码儿要用水焯,食醋要兑水后使用,以免皮子断节,过往游客不但就地品尝秦镇皮子,且有用荷叶包装皮子带回去与家人共同分享。

做法

制作秦镇米皮,要掌握好淘米、蒸制、调味三个环节,其中蒸制、调味最为关键。具体地,先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凉水中浸泡一至两天,捞入石磨中,徐徐加水磨成米浆,加入精盐搅匀,用沸水烫开,再加凉水制成弄米浆,把干净湿布铺在笼上,摊上米浆约0.66厘米厚,抹平,上笼用旺火蒸约十分钟即熟,取出晾凉,每张抹上菜油少许摞起。食用时,用近1米长、20厘米宽、重约5千克的专用大铡刀(纯手工打制)。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味,放入用开水焯过的绿豆黄豆,配以味精、蒜泥、酱油、精盐,特别还有香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红艳艳,香喷喷,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非常美味。

[!--empirenews.page--]

锅盔

简介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尤以乾州锅盔(乾县锅盔)最为有名。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

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凤翔县锅盔。山西省新绛县有另一种锅盔,呈半圆状,中间部分有芝麻

乾州是乾县的旧称。唐朝时,曾在这里设立州府而得名。在《易经》八卦里,西北方称之为“乾”,而乾县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为“乾县”。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是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的县份。因而,这里的群众多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并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尤以锅盔、挂面驰名。

历史文化

相传,当年修筑乾陵(即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这种饼不但味道香酥,而且还便于贮存,被当地民间运用。因为饼是以头盔代锅而制,故名锅盔。乾州锅盔是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做法

面粉十斤,水四斤(水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empirenews.page--]

三原蓼花糖

简介

蓼花糖,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里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蓼花糖,于明代已有生产。原名辽化糖,清代改为蓼花糖。其用料为江米、芝麻、白糖、饴糖等,经制坯、膨化、成型等三十余道工序制成。特点是:底色金黄,面粘芝麻仁,内为絮网状、酥脆香甜。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以其形态肥大蓬松似蓼花果实而得名。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皆称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历史文化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风味告乃翁”。

做法

材料

蓼花糖以糯米为主料,配以黄豆、白砂糖、饴糖和芝麻仁等,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蓼花糖是圆鼓槌形,个大体轻,金黄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芝麻和砂糖,里面是雪白的蜂窝状糖心,吃起来别有风味。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

程序

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empirenews.page--]

三原泡油糕

简介

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汉族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西安饭庄和五一饭店的泡泡油糕,已上了“中华名小吃”的金榜。

泡泡油糕是烫面包入黄桂白糖馅经油炸而成,因起糕面有隆起的松泡,故名。泡泡油糕据传原为皇宫点心,“安史之乱”时,有一位善制此糕的御厨流落到今西安以北的三原县。为了谋生,便做起制售泡泡油糕的生意,工艺从此传入民间,成为三原县一带世代相传的美味。清朝年间,一些掌握了制作油糕技术的三原县人,到西安制售为生,使泡泡油糕传至西安,并由此名扬遐迩。

小吃特点色泽乳白、表皮膨松,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

历史文化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今三原县的北部原区兴建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园,即献陵、庄陵、端陵。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区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从事狩猎的重要场所,经常是帝王御驾前往,王公大臣们的活动也甚为频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络绎不绝。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距京城长安和原区均不远,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人称“王店”。

这个村也成了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集市贸易,王店也成了兴旺繁华的“王店集”。

据传说,在“王店集”上有一个专门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润滑、馅软甜香,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猎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尝,连连赞道“好、好、好,见风消”。对泡泡油糕赞不绝口,并将其作为宫迁食品。于是该店的名声大振,生意非常兴隆,小吃店经营的油糕也得以广泛流传。

唐中宗在位时,宫廷中有一种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迁,照例要献食于天子,名叫“烧尾”。烧尾是指神话传说中“鱼龙变化”的故事,凡是有跃上龙门的鲤鱼,必有天火(雷电)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为真正的龙。大臣们为了献媚取宠,向“真龙天子”进宴,当然就叫做烧尾了。

唐景德镇龙二年(公元708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后,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有一款名点叫“见风消”就是泡油糕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已是轻如白纱,薄如蝉民办,入口即消,真是巧夺天工。

经过历代相传至今,泡油糕久盛不衰。由于饮食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兴旺,泡油糕在西安古城和其他城市,成为中外宾客同声赞扬的上乘美点。

做法

材料:面粉1000克,熟猪肉250克,白糖350克,黄桂酱、玫瑰酱、核桃仁、熟面粉各适量。

制作方法:

1、取清水放入锅内烧沸,加入猪油,将面粉倒大锅内,用小火将油面搓拌成熟面团,出坤放在案上,晾凉,再加凉开水反复揉搓成软面团,即成烫面。

2、白砂糖、黄桂酱、核桃仁、熟面粉等制成黄桂白糖馅。

3、将烫面揪成面剂,用手拍成片,放大黄桂白糖馅,制成糕坯。

4、经炸后,糕面出现薄如蝉翼、白如霜雪的一层泡,犹如繁花盛开,似乎见风即消,入口即化,松软绵润,芬芳醇香。

制作要求:

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独到之处。

平时人们吃的油条油饼蓬松发虚主要是因为钒碱和面粉的配比恰当,放入热油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膨胀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钒也不施碱,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烫面,同样蓬松涨发。它要求糕饼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处,对油温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油糕投入到一定温度的油锅内,内部水蒸气大量形成,气体急剧上升的同时,蛋白质性变而展开,淀粉膨胀焦化,气泡逐渐形成,并在高温环境中固定下来,要求出锅的油糕不落架。

[!--empirenews.page--]

馇酥

简介

乾县著名小吃,用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红丝、绵白糖作馅,入锅油煎,饼即发起成泡,颜色金黄,香酥可口。据传馇酥原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敬献,随之流传到民间。因马油难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empirenews.page--]

乾州豆腐

简介

豆腐脑与豆腐是同一家族,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即豆腐是凝固体,豆腐脑是半凝固的流汁。豆腐脑的制作工艺是,先将净黄豆磨成豆瓣,去皮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个小时左右,到豆瓣膨涨成发白时捞出,倒入磨浆机或石磨中磨成细豆浆,用布将细豆浆过滤,将取过豆渣的浆汁倒入铁锅里,用旺火烧开后,倒入专桶 内,再将熟石膏用清水化开,放入瓦缸内,将桶里豆浆趁热倒入,约5分钟,即成豆腐脑。

制成后颜色雪白,柔嫩光洁,翻而不散,搅而不断。食用时,用勺舀起盛入碗内,浇上适量的调和汤,再撒上黄豆、香菜榨菜末、辣椒油等佐料,红白相间,风味特异,吃起来咸辣清香,爽滑利口,香味扑鼻。

历史文化

传说 修筑乾陵时士卒工将门 用黄豆磨成豆浆,冲沸后饮用,后来有人不慎将石膏倒如豆浆中,豆浆既凝结,有人放胆去尝很是好吃,此后便有意给豆浆中放入适量石膏让其凝结一种新的食品就这样产生了。因见其状酷似脑髓,故起名豆腐脑,流传至今。

他说乾州的豆腐脑有两个绝活,第一绝就是豆腐脑点卤的技巧,讲究微火熬浆,急火点卤,这样的成品色白洁净,鲜嫩柔软,翻而不散,摺而不断,搅而不碎。

第二绝在卖豆腐脑上,主要是指盛豆腐脑的容器称为一绝,因为这种特制大瓦缸竟然有一米多高,而且保温性极佳,可以即使豆腐脑在大冬天里早上5点钟开始售卖到中午12点,始终保持起码50度以上的温度。

[!--empirenews.page--]

油泼辣子

简介

陕西关中八大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醮馍拌菜调干面,嘴巴一抹嫽得太,在陕西,油泼辣子很受人们喜爱,岐山擀面皮,凤翔豆花泡馍以及西安最受欢迎的羊肉泡都离不开油泼辣子,油泼辣子也叫油辣子,它是将秦椒碾制的辣椒粉与花生芝麻等境加香味的调料拌匀,然后用熟油泼入,再用农家醋一激,香味扑鼻,油泼辣子就做好了!

营养价值:

中医药特色

1.预防心管病

油泼辣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的作用,能降低血管硬化的发生率,预防心血管疾患。

好的油泼辣子色泽鲜明,口味香辣,劣质的油泼辣子暗淡无光泽,香味很淡。

做法

配料:

八角 170克 花椒 220克 片 150克 良姜 50克 甘草 100克 毕卜 50克

桂枝 100克 桂皮 100克 白胡椒 100克 茴香 50克 肉扣 80克 白扣 50克

丁香 25克

制作:

1、将以上调味品,碾碎成末,一定要细,做成后的油泼辣子可增加香味;

2、取秦椒辣椒粉若干(根据自己需要看辣椒粉多少);3、与上面的香味料搅拌均匀置入耐热容器中待用;

4、取上等菜籽压榨油,不可选用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5、将油加热至180摄氏度,端离火源冷却3分钟(温馨提醒:安全更重要,小心烫伤);

6、瞄准辣椒粉,将油泼入辣椒粉中,香味扑鼻而来;

7、待热油泼净后,用少许农家醋倒盛油的勺或锅,摇一摇再倒入辣椒油中;

8、大功告成,油泼辣子做成啦!

[!--empirenews.page--]

乾州挂面

简介

乾州挂面也叫酸汤面、酸汤挂面,看着细而白、吃着筋而光,并且耐存、耐煮,便于携带。不仅在乾县境内,现已成为关中地区群众日常食用和馈赠亲友的一种佳品。

制作乾州挂面,首先要选用苜蓿地里生长的小麦,这种小麦皮薄面包,有筋性,谓之“筋麦”。用这种小麦磨出上白面粉,作为制作挂面的基本原料。经配料、和面、揉面、醒面、切条、挂制等几道工序制成挂面。有一位祖籍乾县,又在乾县任教多年的老师告诉我说,乾州的挂面具有“酸、辣、旺、光、、筋、香”等特点。“酸、辣”,自然是指挂面的口味了。“光、筋”指的是乾州的挂面吃起来,既光滑可口,又有嚼头。而“旺”和“香”,当然是说调挂面的汤,油旺旺的,香气扑鼻,非常好吃了。

历史文化

相传在修筑乾陵时,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当地群众为能使他们吃上面条,便把橄好切细的面条搭在竹竿晒干切断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士卒和民工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 ,不但能充饥还能解乏止渴,的确为上等慰劳食饭。后来有人把晒干面条改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有加了漂稍,就成了如今的酸汤挂面。

[!--empirenews.page--]

油茶泡馍

简介

油茶泡馍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常见的汉族传统名吃,当地人常做早餐吃。

食用时,将油茶切碎投入开水锅内,放入盐面后搅匀成糊状。然后将馍(锅盔、烧饼、蒸馍均可)在碗内掰成小块,舀上煎开的油茶浇上两、三遍,直到浇透。最后再盛满油茶,撒上少许葱、姜末。吃起来醇香味美,咸淡可口,油而不腻,耐饥耐饱。此外,还可在油茶中打上鸡蛋,味道更加鲜美适口。

这种油茶,不但味道醇香适口,而且营养丰富,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由于它制作简便,因此耀县有不少人家都习惯在冬季炒上一些。一清早,按人多少在炉子上熬上一几碗,泡上馍,便是一顿方便营养的早餐。这对于家中有老人、病人者滋补身体,促进健康是不无裨益的。

这种油茶,不是那种芝麻油茶,而是用家畜油和面粉炒成的一种油茶。它的历史久远,据知在清朝时期就有人卖,至今不衰,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这种油茶的制作,一般是以炼好的牛、羊油掺上少许猪油和菜油,在锅溶化,再将面粉放入,用铲反复搅炒,待油和面炒匀呈黄色糊状时,即算成熟,然后舀入盆、碗之路,冷却后便凝固成块状,以备食用。其配料比例为一斤油、一斤半面或二斤面。

[!--empirenews.page--]

普集烧鸡

简介

普集烧鸡为陕西省咸阳市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名菜。始产于武功县普集镇。普集烧鸡鸡形完整、匀称、饱满,皮色新鲜,颜色酱红,油光亮泽,肉嫩离骨,酥烂无渣,醇香可口。

起始于河南人氏郭志平,属清乾隆年间宫廷饮食秘方,辗转流传到武功。在武功县乃至西北省区享有盛名,成为武功饮食业的压台戏。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特色:

普集烧鸡制作极为讲究,要经过十几道关口。从精选优质鸡,细心宰杀,定好火候油炸,配以优质调料煮熟,原汁汤提味,达到鸡形饱满、肉质鲜嫩、色泽酱红、油光发亮、鸡肉完整、酥烂无渣、醇香爽口、回味无穷,制作工艺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普集烧鸡属清乾隆年间宫廷饮食秘方,后辗转流传到武功,年代久远,其质量在加工改进中越来越高,发展为武功特产。

二、经济价值

普集烧鸡在武功县乃至西北省区享有盛名,成为武功饮食业的压台戏,以独具风格带动了一方经济。

历史文化

普集烧鸡,起始于河南人氏郭志平。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为了逃避战乱,他携带家眷,一根扁担两只筐,来到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投友定居,并拿出看家本领,以祖传清官烧鸡技艺谋生。郭家烧鸡香酥鲜嫩、色味俱佳,很快远近闻名,因普集位于陇海铁路沿线,后又成为武功县政府所在地,普集火车站人流量大,烧鸡被旅客带到四面八方,因而定名为普集烧鸡。

做法

概述:

普集烧鸡制作极为讲究,首先,严格选鸡,一年生的嫩鸡,鸡冠要鲜红、毛色光滑顺溜,禁忌病鸡、死鸡。宰杀时要让鸡血流净,水温适中,太热会烫伤鸡皮;大凉鸡毛拔不尽。宰好的白条鸡用清水冲洗,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再用热水除腥,晾干后抹上蜂蜜和香油。其次,用大火将菜油烧滚,进行油炸。定好火侯是关键,炸的时间过长,势必色泽深黑;炸的时间短,上不了色泽;只有适度,才能皮黄色亮。调料要优质蜘干姜、花椒、桂皮小香、西大香、丁香、沙仁等。把这些调料用纱布包严,再加上少许冰糖,一齐投入加水的原汁汤中,再把炸过的鸡入锅,先大火烧开,再以文火慢卤,使料味渐入肉内。烧鸡煮熟捞出,再涂上香油,以保持纯肉原色。提起原汁汤,主要突出一个“陈”字,俗称陈年老汤。据说河南人氏郭志平当年来武功时,担子里就有一个密封的陶瓷罐,内盛陈年鸡汤。相传,那是郭氏祖宗在清乾隆年间从宫里带回来的,每次煮鸡时续水加火,保持汤的清亮,新鲜和原汁原味。将烧鸡捞出包装,再把锅汤装罐,保存续用。

制作步骤:

一、精选优质鸡。

二、细心宰杀,清水冲洗,浸泡除腥,晾干后抹上蜂蜜和香油。

三、定好火侯,进行油炸。

四、配以优质调料,再加上少许冰糖,一齐投入加水的原汁汤中,先大火烧开,再以文火慢卤。

五、烧鸡煮熟捞出,再涂上香油,以保持纯肉原色。

返回口碑美食网首页